首页 游乐购物 俄语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俄语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请输入关键字搜索

俄语在我国的发展和俄语的价值

作者 : 王婷

  【摘要】曾几何时,俄语经历了作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全民通用语、官方语和联合国6大工作语言之一,曾为全球第二大语言,到2001年普京签署总统令,要求纯洁俄语,以“确保俄语作为国语的最重要地位”曲折的历程,这种鲜有的语言变迁值得我们语言工作者去研究。本文从俄语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和俄语的未来价值角度,探讨俄语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俄语;发展;价值

  俄语曾是世界第二大语言,联合国6大工作语言之一,被普希金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但随着苏联解体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俄语地位却一落千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又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讲,俄语的兴衰与俄罗斯在其国内外的战略利益休戚相关,对于俄语地位的下滑,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俄语发展问题的普京夫人柳德米拉曾痛心地大声疾呼:“俄语正处于危难之中。”俄专家同时也指出,柳德米拉的说法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对俄语面临的残酷现实的真实描述。俄最高领导人已开始从战略高度审视该问题,并把“俄语地位问题”列为俄高层需重视和关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纵观俄语在我国的发展,俄语经历了一个从繁荣到低谷然后渐渐回暖的曲折过程。

  一、俄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俄关系有悠久的历史和几百年的传统。最早两国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3-14世纪的元朝。那时就已经有一批俄罗斯人居住在中国境内,据《元史》记载:至顺三年(1332年)“诸王章吉献翰罗思百七十人,酬以银七十二铤,钞五千锭”。

  俄罗斯人两次较大规模地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对俄语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第一次是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19世纪俄沙皇决定要在中国建一条联系俄国远东地区和内地的铁路。根据1896 年6 月3 日满清大臣李鸿章与沙俄财政大臣福特签订的《中俄密约》,东清铁路(又称中东铁路,东省铁路)在哈尔滨修筑。这条铁路于1897-1903年筑成,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随着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哈尔滨从一个渔村逐渐兴起,大批俄罗斯人迁入东北。沙俄政府倚仗这条铁路企图独霸中国东北并将其纳入俄国版图,建立“黄俄罗斯”。因此,沙皇俄国以派遣护路军和输送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名义,向哈尔滨大量移民。特别是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和国内战争时期,大批不满苏维埃政权的沙俄贵族、资产阶级、富农、旧军官和知识分子来到哈尔滨,俄国侨民人数骤增。俄国侨民遍及哈尔滨社会的各个领域。城市的宗教、饮食、服饰、生活习惯、建筑风格迅速地俄化,俄侨势力超过中国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居民,是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有“俄侨首都”之称。到1928年,“哈尔滨的俄侨已占哈埠居民总数的65%以上”。

  第二次移入是十月革命期间。工农革命的胜利使反动的资产阶级失去了一切,他们不甘心失败纷纷外逃,同时将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裹胁到中国,后来逐渐集中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我国东北地区。解放以前哈尔滨不过是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但在这里却居住有“俄语人口约十万”。1930年时,中国东北计有俄侨111584人。可见其人数之多,比例之大。这也就不难估计俄语在该地区的影响。

  1.俄语的繁荣时期

  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五四”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由俄文翻译成汉语,中国大批革命青年赴苏联寻找救国真理。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一方面苏联先后向中国派遣专家总计超过18000人次。另一方面,中国也向苏联派出14500余名留学生。当时,两国文化界人士频繁互访。据苏联方面统计,在中国解放初期的七八年间,中国派往苏联的文化代表团多达134个,而苏联来华访问的文化团体也多达112个。从中可以看出,50年代中苏两国文化交流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以及十月革命后的无产阶级文学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俄苏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翻译成汉语,一些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脍炙人口的典故,在中国革命青年读者中间很受欢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大出版社更是将俄苏著名作家的作品列为出版重点,掀起了50年代的俄苏文学作品出版高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都是当年的畅销书。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1949-1952年间,在中国销售累计高达207万册。这些文学作品,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追求。俄苏文学在当时的中国成了外国文学的代名词。

  外语教育方面,俄语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708年,俄罗斯文化馆在北京创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外语学校,该校专门培养从事俄语翻译的中国译员。俄罗斯文馆经办达154年之久,直到1860年,才结束了单一语种的教学,开始增设其他外语。

  现代俄语教学与马列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密不可分,与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密不可分。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内,中国共产党始终大力提倡和支持俄语教学。上海外国语学社是1920年我党开办的第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上海大学是1921年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它们的主要外语课程都是俄语。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延安时期,俄语教学在革命根据地蓬勃展开,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外国语学校的主要外语语种都是俄语。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俄语热”,除了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的正规俄语教学以外,群众性的俄语教学遍及解放区各城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外语教学更是一边倒向俄语教学,俄语几乎成为当时中国外语教学中的唯一语种。在解放初期的10年里,“俄语热”在中国的教育界乃至各行各业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几乎可以说是“全国学俄语,全民学俄语”。当时,毛泽东曾大声疾呼“无论共产党内、共产党外、老干部、新干部、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以及工人群众和农民群众,都必须诚心诚意向苏联学习。……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正是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大力提倡和号召下,新中国成立伊始,一个学习俄语、学习苏联的群众性运动迅速爆发,并很快发展成席卷神州大地的热潮。   2.俄语的低谷期、复苏期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蜜月期的结束,俄语热也在中国迅速降温,全国各类院校极大地压缩甚至取消了俄语专业的设置。直到20世纪80年代,俄语教育在经历曲折后又迎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但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国内学习俄语的人数锐减。尤其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同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学习英语和其他语种的学生逐年递增,俄语学习也是表现出相对衰退的迹象。这是俄语在我国的低潮期。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逐步全面展开,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等也不断发展,俄语学习在中国又悄然升温。随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在中俄两国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往迅速扩大与深入,我国俄语教育也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各层次的俄语教育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无论是从师生数量、教学规模,还是教育水平,相比以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俄语学习在中国又悄然升温,影响力又逐步上升到语种中的主要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0所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拥有了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方向涉及语言学及修辞学、文学、文化国情学等诸多领域。这更加奠定了俄语在中国的地位和价值影响力。

  二、俄语的价值与前景

  俄语在我国的传播和世界的传播,主要取决于它的特定的职能和客观的价值,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怎样看待俄语的价值呢?

  1.俄语是获取现今世界先进的科学与技术的可靠手段之一。作者柯布逊(H.M. Jakobson)在《为何要学俄语?》书中写道:“假如说我们或许想忘掉国际政治的压力,那么我们不能够忘记,俄语是各个历史时期最伟大的文学之一的体现。同样,既然目前世界上28%以上的科学产品出自苏联学者之手,俄语就越来越多地体现着极端重要的技术情报。奥地利的一位教授施密德(A.Sсhmid)写道:“对我们来讲,俄语是获取技术情报的可靠助手,因为用俄语出版大量文献。”

  2.俄语作为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西方一些国家对俄语越来越重视,他们认为掌握俄语主要是为了搜集科技情报资料,开展政治、外交、意识形态斗争,掌握经济动态、开展贸易活动。

  3.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否能在世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经济实力。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这是其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普京曾经提出的经济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战略宗旨是“强国富民”。目前,俄罗斯政府也已逐步实现了他们的战略目标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俄罗斯素有“科教兴国”和“专家治国”历史传统,其国家的科研项目储备位居世界前列。

  4.俄罗斯是我国的北方近邻,对于我国来讲,这个大国无论从任何意义上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个国家在选择外语语种时,除首先选择世界性语言作为自己的主要外语以外,还要考虑学习自己最重要邻国的语言。

  5.我国和俄罗斯的贸易越来越密切,每年都以25%以上的速度在增加。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正好互补,我国进口俄罗斯的军工产品和石油等,俄罗斯进口我国轻工产品。俄罗斯的科研力量有目共睹,东北与俄罗斯的工业结构类似,一些科技成果非常适用于东北,而且,由于目前俄罗斯经济刚开始复苏,技术引进成本相对西方国家较低,更适合中国国情。在历史上,中俄两国有着良好的科技合作传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双方科技合作达到鼎盛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俄在高新技术领域开展了一些大型的合作项目,如共建田湾核电站,在山东、浙江、黑龙江等省开始建设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

  6.现在,一些早期与俄罗斯进行科技合作的企业开始尝到甜头,并在不断扩大与俄罗斯科技合作的力度。他们带动更多的企业关注俄罗斯,由此带来了新一轮对俄语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根据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球仍有2.88亿人视俄语为母语。俄政府为进一步把俄语打造成国际交流语言,普京在2007年亲自发起了世界“俄语年”活动,时任俄政府第一副总理的梅德韦杰夫亲自承担“俄语年”活动组委会主席。仅在2007年一年内,俄政府在“俄语年”框架内就组织了800多项活动,活动涉及独联体各国及欧、亚、非、南北美洲的65个国家。梅德韦杰夫当时对该活动意义的评价是:“我们会在推广俄语的同时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并在与其他国家的相互协作中提高经济和文化实力。”

  自1996年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俄两国从2006年、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到2009年、2010年中俄互办“语言年”,再到2012年、2013年中俄互办“旅游年”,不但进一步深化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推进两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唤起了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的新认识。当前中国人对俄罗斯的认识可划出两类,一是现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中很多人都有一种“苏联情结”,对俄罗斯有一定的认同感,对俄罗斯的新变化更感兴趣,认知上也更客观。而另一类是二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对俄罗斯相对比较冷淡。年轻的中国人对俄罗斯的战略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俄罗斯文化传统、教育水平也重视不够。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可以让中国人民更加了解俄罗斯,特别是年轻人对俄罗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俄罗斯的了解。 以前中俄之间的战略合作过去多表现在国际事务中,双边合作的内容显得比较空虚。更为严重的是,除了最高政治层面之外,双方民间的了解,还停留在前苏联时代彼此留下的印象。因此,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还需要不断增加诸如“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之类的新内容。笔者认为,从“国家年”、“语言年”到“旅游年”这都是继两国“国家年”之后为推进中俄世代友好、促进战略协作的又一大型国家性活动。而2009年中俄“语言年”的举办证明,确实是在进一步巩固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夯实中俄友谊的民间基础,尤其是将促进俄语和汉语在中国和俄罗斯的推广与传播,为中国的俄语教育事业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俄罗斯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友好的国家,再次激发许多国人学习俄语的热情。相反,俄罗斯举办了中国年后,俄罗斯对中国人好感度提高了20%。

  随着中俄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交往的不断深入, 两国“国家核心利益”的需要,都为俄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无疑为俄语在中国发展和增值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现今有的大学已不再把俄语当作“小语种”,因为,语言是为国家服务的,为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服务的。这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这是国际政治形势、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客观的需要。而且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以及国际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两国的友好合作具有客观的必要性和坚实的基础,也是双方共同的战略选择,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预见,中俄在政治、经贸、能源、投资、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将蓬勃展开,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将更加密切,我国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合作领域必将会不断地拓宽,交流也会日趋频繁,社会对各类俄语人才的需求必将持续增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俄语加深对俄罗斯的了解, 将中俄国家间的合作与信任关系,由政府而扩展到民间,从而充实两国关系的内涵,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鲍里索夫等:《苏中关系1945-1980》[M].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

  [2]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3]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论文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

热门文章

克格勃轰动世界的三大海外追杀行动

请拔下玫瑰上的刺

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探析

于光远与孙历生的悲怆婚姻

漫谈潘玉良裸体画的精神层面

心理测试在企业招聘中的应用

历史录音的回味:潘寅林与《红色小提琴》

贪官黄瑶“最省心情妇”:巨额分手费典当了儿子前途

洪学智将军的夫人DD张文传奇

不伦孽情,13岁少女爱上继父

从将军到扶贫引路人

相关文章

浅谈俄语专业四级水平考试与俄语教学

高中俄语阅读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视阈下的俄语教育教学研究

浅议中等职业学校俄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俄语先例文本的解读与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外籍教师俄语教学现状分析

俄语翻译专业教学中教师的专业能力研究

“俄语+英语”双语教学在高校外语改革中的应用与探索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俄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河北省商务俄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探究

我国花卉产业现状和发展刍议

道家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启示

我国新区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思路探究

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优化和发展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和不足

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和发展途径

我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发展困境和路径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应用探析

唢呐艺术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

热门文章

女儿看到爸爸洗澡后……

昆虫备忘录

《疯狂约会美丽都》老年女性形象分析

我的单亲妈妈好美

世界一流企业的八个特征

说起“一二・九”不能“漏掉”和“遗忘”李常青

贵州织金“万人签名留县长”的背后

午夜家庭’性爱’剧场

单亲母子也快乐

80后集体登政坛:我们不是“官二代”

“昆仑女神”的故事

原公安部长王芳话沧桑

QQ空间

新浪微博

俄语作为中俄石油合作的桥梁之一,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数百年之久,对促进中俄进一步合作有着重要作用。俄罗斯和中国曾确定2009年为中国的俄语年、2010年为俄罗斯的汉语年。俄罗斯语言在中国的研究历史其实比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更加古老。它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

  早在1708年,中国就开始了对俄语的学习以及培训。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许多大学的院系都开设了俄罗斯语言及俄罗斯文学等专业。近年来,随着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迅速扩大和加强,使得 “俄语热”在中国有所回温。

  当前,《人民日报》以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互联网上开始发布俄文资料以及其他俄语类板块。自2006年以来,很多网站也逐渐更新与俄语及俄罗斯相关的信息。

  与此同时, CCTV俄语频道基本每天都有关于中国或者俄罗斯的新闻, 黑龙江大学还定期出版关于远东经济贸易的报纸,这些都为俄罗斯人在中国提供了很多方便。

  俄罗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据BP资料显示,2011年,俄罗斯天然气储量占世界第一位,石油储量占世界第六位。俄罗斯是我国的邻国,俄罗斯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也一直占据着两国各自的重要位置。中俄不仅在地理上毗邻,而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同样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苏联是第一个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49年10月2日,苏联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中国互派大使。从1949年10月至今,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贸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力量。据俄罗斯海关统计,2014年中俄双边贸易进出口额为884.0亿美元,增长29.4%,其中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额度增长了12.54%左右,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增长了7.6%左右。2014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如今,随着中国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以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中国与俄罗斯国家元首之间的接触变得更频繁, 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其他首脑会议中进行着多双边甚至多边的接触。2015年5月20日,中俄两国发表了《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这表明着双方的合作意愿进一步加强,积极寻求共同点。回顾过去,中俄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尤其是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等方面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2013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第一位是矿物燃料,占比一半以上;第二位是木材和木材产品;第三位是矿石、矿渣;第四位是有色金属;第五位是化工产品;第六位是鱼类和贝类。综上可以看出,2013年俄罗斯出口中国的产品中,资源类产品占绝大多部分。

  2013年,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产品中第一位是机械设备,第二位是化工产品,第三位是纺织服装,之后是鞋帽与皮草。综上可以看出, 2013年中国出口俄罗斯的产品中, 轻工业占了绝大多部分。

  所以,不管是从两个国家的国际大国地位, 还是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我们都不难发现俄语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人对俄语的兴趣越来越浓。例如, CCTV 增加了俄语频道,一些中国高校还举行俄语大赛。虽然俄语是小语种,学习俄语也是颇为困难的,但是在当今社会俄语却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中国与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正在逐年加强,它不仅能带动国家的发展,更能带动大学生加强学习俄语的信心。著名的俄罗斯学者、政治经济学家斯维特拉纳曾经指出,中俄政治经济关系正在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对俄语学习是一件跨文化交流的事情,它有助于中俄各项合作的加深及发展。俄语作为一个小语种,它不仅可以加强中俄双方本文由手机论文网收集整理的合作、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让更多的俄罗斯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使两国人民之间能够进一步的互相理解,增加两国人民及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沟通,培育出更多传播中华传统、亲近中华的力量。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有机会了解俄语、喜欢俄语,愿意学习俄语,并深入了解俄罗斯国情及文化,让俄语这座友谊的桥梁能更紧密地连接中俄友谊并有助于中俄经济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Russian/20160805/6261002.html

  【摘要】曾几何时,俄语经历了作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全民通用语、官方语和联合国6大工作语言之一,曾为全球第二大语言,到2001年普京签署总统令,要求纯洁俄语,以“确保俄语作为国语的最重要地位”曲折的历程,这种鲜有的语言变迁值得我们语言工作者去研究。本文从俄语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和俄语的未来价值角度,探讨俄语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俄语;发展;价值

  俄语曾是世界第二大语言,联合国6大工作语言之一,被普希金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但随着苏联解体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俄语地位却一落千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又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讲,俄语的兴衰与俄罗斯在其国内外的战略利益休戚相关,对于俄语地位的下滑,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俄语发展问题的普京夫人柳德米拉曾痛心地大声疾呼:“俄语正处于危难之中。”俄专家同时也指出,柳德米拉的说法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对俄语面临的残酷现实的真实描述。俄最高领导人已开始从战略高度审视该问题,并把“俄语地位问题”列为俄高层需重视和关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纵观俄语在我国的发展,俄语经历了一个从繁荣到低谷然后渐渐回暖的曲折过程。

  一、俄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俄关系有悠久的历史和几百年的传统。最早两国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3-14世纪的元朝。那时就已经有一批俄罗斯人居住在中国境内,据《元史》记载:至顺三年(1332年)“诸王章吉献翰罗思百七十人,酬以银七十二铤,钞五千锭”。

  俄罗斯人两次较大规模地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对俄语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第一次是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19世纪俄沙皇决定要在中国建一条联系俄国远东地区和内地的铁路。根据1896 年6 月3 日满清大臣李鸿章与沙俄财政大臣福特签订的《中俄密约》,东清铁路(又称中东铁路,东省铁路)在哈尔滨修筑。这条铁路于1897-1903年筑成,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随着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哈尔滨从一个渔村逐渐兴起,大批俄罗斯人迁入东北。沙俄政府倚仗这条铁路企图独霸中国东北并将其纳入俄国版图,建立“黄俄罗斯”。因此,沙皇俄国以派遣护路军和输送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名义,向哈尔滨大量移民。特别是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和国内战争时期,大批不满苏维埃政权的沙俄贵族、资产阶级、富农、旧军官和知识分子来到哈尔滨,俄国侨民人数骤增。俄国侨民遍及哈尔滨社会的各个领域。城市的宗教、饮食、服饰、生活习惯、建筑风格迅速地俄化,俄侨势力超过中国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居民,是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有“俄侨首都”之称。到1928年,“哈尔滨的俄侨已占哈埠居民总数的65%以上”。

  第二次移入是十月革命期间。工农革命的胜利使反动的资产阶级失去了一切,他们不甘心失败纷纷外逃,同时将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裹胁到中国,后来逐渐集中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我国东北地区。解放以前哈尔滨不过是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但在这里却居住有“俄语人口约十万”。1930年时,中国东北计有俄侨111584人。可见其人数之多,比例之大。这也就不难估计俄语在该地区的影响。

  1.俄语的繁荣时期

  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五四”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由俄文翻译成汉语,中国大批革命青年赴苏联寻找救国真理。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一方面苏联先后向中国派遣专家总计超过18000人次。另一方面,中国也向苏联派出14500余名留学生。当时,两国文化界人士频繁互访。据苏联方面统计,在中国解放初期的七八年间,中国派往苏联的文化代表团多达134个,而苏联来华访问的文化团体也多达112个。从中可以看出,50年代中苏两国文化交流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以及十月革命后的无产阶级文学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俄苏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翻译成汉语,一些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脍炙人口的典故,在中国革命青年读者中间很受欢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大出版社更是将俄苏著名作家的作品列为出版重点,掀起了50年代的俄苏文学作品出版高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都是当年的畅销书。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1949-1952年间,在中国销售累计高达207万册。这些文学作品,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追求。俄苏文学在当时的中国成了外国文学的代名词。

  外语教育方面,俄语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708年,俄罗斯文化馆在北京创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外语学校,该校专门培养从事俄语翻译的中国译员。俄罗斯文馆经办达154年之久,直到1860年,才结束了单一语种的教学,开始增设其他外语。

  现代俄语教学与马列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密不可分,与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密不可分。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内,中国共产党始终大力提倡和支持俄语教学。上海外国语学社是1920年我党开办的第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上海大学是1921年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它们的主要外语课程都是俄语。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延安时期,俄语教学在革命根据地蓬勃展开,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外国语学校的主要外语语种都是俄语。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俄语热”,除了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的正规俄语教学以外,群众性的俄语教学遍及解放区各城市。

俄语曾是世界第二大语言,联合国6大工作语言之一,被普希金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但随着苏联解体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俄语地位却一落千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又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讲,俄语的兴衰与俄罗斯在其国内外的战略利益休戚相关,对于俄语地位的下滑,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俄语发展问题的普京夫人柳德米拉曾痛心地大声疾呼:“俄语正处于危难之中。”俄专家同时也指出,柳德米拉的说法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对俄语面临的残酷现实的真实描述。俄最高领导人已开始从战略高度审视该问题,并把“俄语地位问题”列为俄高层需重视和关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纵观俄语在我国的发展,俄语经历了一个从繁荣到低谷然后渐渐回暖的曲折过程。

  一、俄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俄关系有悠久的历史和几百年的传统。最早两国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3-14世纪的元朝。那时就已经有一批俄罗斯人居住在中国境内,据《元史》记载:至顺三年(1332年)“诸王章吉献翰罗思百七十人,酬以银七十二铤,钞五千锭”。

  俄罗斯人两次较大规模地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对俄语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第一次是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19世纪俄沙皇决定要在中国建一条联系俄国远东地区和内地的铁路。根据1896 年6 月3 日满清大臣李鸿章与沙俄财政大臣福特签订的《中俄密约》,东清铁路(又称中东铁路,东省铁路)在哈尔滨修筑。这条铁路于1897-1903年筑成,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随着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哈尔滨从一个渔村逐渐兴起,大批俄罗斯人迁入东北。沙俄政府倚仗这条铁路企图独霸中国东北并将其纳入俄国版图,建立“黄俄罗斯”。因此,沙皇俄国以派遣护路军和输送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名义,向哈尔滨大量移民。特别是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和国内战争时期,大批不满苏维埃政权的沙俄贵族、资产阶级、富农、旧军官和知识分子来到哈尔滨,俄国侨民人数骤增。俄国侨民遍及哈尔滨社会的各个领域。城市的宗教、饮食、服饰、生活习惯、建筑风格迅速地俄化,俄侨势力超过中国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居民,是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有“俄侨首都”之称。到1928年,“哈尔滨的俄侨已占哈埠居民总数的65%以上”。

  第二次移入是十月革命期间。工农革命的胜利使反动的资产阶级失去了一切,他们不甘心失败纷纷外逃,同时将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裹胁到中国,后来逐渐集中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我国东北地区。解放以前哈尔滨不过是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但在这里却居住有“俄语人口约十万”。1930年时,中国东北计有俄侨111584人。可见其人数之多,比例之大。这也就不难估计俄语在该地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