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品牌 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如何建设美丽乡村?

虽说辛勤劳作了一年,但“冬歇”的西宁市湟中县上五庄镇包勒村村民却也不见得会闲着。书屋内,老先生笔力劲挺,酣畅淋漓,广场上,大妈们载歌载舞,欢快无比。

村民张生云笑呵呵地说道:“路宽、房宽、心也宽啊。”如今,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包勒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占足先机。

2016年6月,青海省首届稻草人创意文化艺术节在包勒村开幕,一个夏天,村里人赚的是盆丰钵满。而今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包勒村“美颜”升级,吸引来许多优质旅游项目的落地,盘活了脑山旅游资源,让乡村旅游正式成为了包勒村村民致富的新增长点。

“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变好了,挣钱也有门路了,闲暇之余也自然会搞点娱乐活动。”湟中县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芝栋说。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县城鲁沙尔镇距西宁市25公里,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下辖10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380个行政村、1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5.42万人,有回、藏、土、蒙等13个少数民族。

2011年以来,湟中县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生态文明、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累计投资25.17亿元,在250个村实施以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村庄庭院美化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惠及农户6.7万余户、受益人口达25.8万余人,建设村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居住环境更加舒适,群众幸福感也显著提高。

在湟中县土门关乡后沟村,以前脏、乱、差的环境让有门路的人纷纷想着法子往外迁。两年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大变样了,村民的想法跟着转变。

“现在村子的环境干净了,交通也方便了,自家住的房子也漂亮了,大家伙儿都一个想法,把村子建设得美美的,把日子过得火火的。”后沟村党支部书记祁永彦欣喜地说。

在充分考察各项目村的区位条件、自然禀赋、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后,新农村领导小组坚持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科学合理选择村域经济主导产业,切实抓起了农村富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水泥硬化路、红顶白墙房、太阳能路灯……美丽乡村建设使得湟中县拦隆口镇卡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村民们办起农家乐、休闲采摘,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人居环境更美了,村民腰包也鼓起来了。

两年前,卡阳村的祁生良一家四口享受到了党的好政策,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住了几十年的危旧土坯房终于变成了有阳台的大瓦房。冬季晌午,一家人在阳台围坐一圈,吃着可口的饭菜,沐浴着阳光,其乐融融。

“高原美丽乡村不是建好新房,搞好发展项目那么简单,抓住农村特色传统文化,才是农村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王芝栋说。

共和镇西岔、群加来路、上五庄镇包勒等藏族村,在农户院墙绘制“八宝吉祥图案”、村庄闲余角落点缀“嘛呢石堆”、教跳锅庄舞、制作藏餐美食等途径,展现藏族风情,传播藏族文化。土门关乡贾尔藏村依托村内秦腔演绎平台,通过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弘扬民间传统风俗,丰富了村庄文化内涵,重塑了农村文化之魂……

湟中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冬告诉记者,美丽乡村建设是群众关注度高、盼着实施的项目,也是涉及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既要抓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产业培育等“硬件”建设,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培育这样的“软件”建设。在新时期,我们要补齐各类短板,打造农村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人居环境,培育和发展好农村富民产业,推动农村文化与建设互融互促,让美丽乡村的美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真正让农民更有尊严、更有想头、更有奔头。

我想如果想安稳就去农村,但是后代就辛苦了。

建议结合地理位置以及本村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开展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点主要有下列六点:

第一是深层次发掘资源优势,在规划中突显综合资源特色,推行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和组团化竞争,推出一大批精品山村旅游点,构建乡村旅游群落,依托于独特的生态农业资源,建成主题风格式旅游区。

第二是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完善村庄合理布局规划。结合行政村调整,确立县域内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位,优化和科学安排县域城镇发展、村庄分布、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显、梯次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合理布局规划体系。

第三是以分类推进为原则,修编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在布局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全面惠及与突出重点”、“均等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功能布局与人口容量上进行区别对待,对治理建设的内容、项目和人口容量上进行区别对待,在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上进行区别对待,因村制宜地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

第四是以衔接配套为要求,修编完善其他有关规划。一定依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等,努力实现各种规划的无缝对接,保证村庄布局规划与整治建设规划可以落地、可实施。

第五是推动一系列无污染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森林食品和农村食品的生产和认证。增强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培育并打响绿色品牌。做好农业的深化和外化文章,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注重“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特色农业、庭院经济、农家乐旅游、农村文化产业和家庭物业经济紧密结合,形成特色村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

第六是通过农村新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社会保障的无缝化整合,实现城乡社区便民服务的一体化、农村社保体系高覆盖,为农民提供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