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产 房地产近几年的发展变化 房地产近几年的发展变化趋势

房地产近几年的发展变化 房地产近几年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福建南平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与远景规划?

全市生产总值32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4.5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9.33亿元,增长2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2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4.9∶34.4∶40.2调整为25.9∶34.7∶39.4。外贸出口2.21亿美元,增长31.7%。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2.83亿元,增长9.37%;可比增长11.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10.64%;可比增长14.29%。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1.46万人,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分别增长22.8%和20.4%。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建成并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宁武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享受政府津贴的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1628名农技员和378名农民动物防疫员受聘上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林权登记128.7万公顷、发(换)证面积48.6万公顷。教育“两基”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高考录取率达70.1%,提高近4个百分点。改造中小学危房9.6万平方米。40个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推介公益文化项目304项,65%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4元,比上年增加94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取消农业税449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4.73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3.9万户、9.0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成319个乡村供水工程,解决27.46万人饮水困难。“造福工程”完成搬迁3388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新增就业3.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万人。全市净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6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97%和94%。1.24万户、3.05万人享受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5.8%,降至6%以下。“平安南平”全面启动,严格执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4.9%。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28日,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南平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工程计划总投资36.56亿元,计划于5年内完工,其中一期工程总造价24.23亿元,建设里程46.42公里(主线27.91公里,连接线18.51公里)。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开通为南平的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未来几年浦南、宁武、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将相继破土动工,南平将迎来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高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  为主动融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南平市委在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构想。在经济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在区位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在生态功能上,把南平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南平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发挥了区位、资源、生态三大比较优势,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合力,为南平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年国家和福建省出台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南平作为全省产粮区,全面落实有关政策,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增加10.69万吨,水稻亩净收入增加172元,实现面积、总产和效益“三增长”,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61.75∶38.25,粮食收购任务全面完成。全市生产总值32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4.5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9.33亿元,增长2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2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4.9∶34.4∶40.2调整为25.9∶34.7∶39.4。外贸出口2.21亿美元,增长31.7%。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2.83亿元,增长9.37%;可比增长11.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10.64%;可比增长14.29%。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1.46万人,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分别增长22.8%和20.4%。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建成并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宁武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享受政府津贴的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1628名农技员和378名农民动物防疫员受聘上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林权登记128.7万公顷、发(换)证面积48.6万公顷。教育“两基”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高考录取率达70.1%,提高近4个百分点。改造中小学危房9.6万平方米。40个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推介公益文化项目304项,65%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4元,比上年增加94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取消农业税449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4.73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3.9万户、9.0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成319个乡村供水工程,解决27.46万人饮水困难。“造福工程”完成搬迁3388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新增就业3.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万人。全市净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6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97%和94%。1.24万户、3.05万人享受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5.8%,降至6%以下。“平安南平”全面启动,严格执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4.9%。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28日,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南平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工程计划总投资36.56亿元,计划于5年内完工,其中一期工程总造价24.23亿元,建设里程46.42公里(主线27.91公里,连接线18.51公里)。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开通为南平的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未来几年浦南、宁武、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将相继破土动工,南平将迎来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高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  为主动融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南平市委在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构想。在经济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在区位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在生态功能上,把南平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南平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发挥了区位、资源、生态三大比较优势,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合力,为南平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年国家和福建省出台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南平作为全省产粮区,全面落实有关政策,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增加10.69万吨,水稻亩净收入增加172元,实现面积、总产和效益“三增长”,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61.75∶38.25,粮食收购任务全面完成。全市生产总值32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4.5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9.33亿元,增长2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2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4.9∶34.4∶40.2调整为25.9∶34.7∶39.4。外贸出口2.21亿美元,增长31.7%。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2.83亿元,增长9.37%;可比增长11.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10.64%;可比增长14.29%。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1.46万人,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分别增长22.8%和20.4%。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建成并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宁武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享受政府津贴的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1628名农技员和378名农民动物防疫员受聘上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林权登记128.7万公顷、发(换)证面积48.6万公顷。教育“两基”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高考录取率达70.1%,提高近4个百分点。改造中小学危房9.6万平方米。40个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推介公益文化项目304项,65%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4元,比上年增加94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取消农业税449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4.73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3.9万户、9.0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成319个乡村供水工程,解决27.46万人饮水困难。“造福工程”完成搬迁3388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新增就业3.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万人。全市净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6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97%和94%。1.24万户、3.05万人享受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5.8%,降至6%以下。“平安南平”全面启动,严格执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4.9%。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28日,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南平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工程计划总投资36.56亿元,计划于5年内完工,其中一期工程总造价24.23亿元,建设里程46.42公里(主线27.91公里,连接线18.51公里)。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开通为南平的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未来几年浦南、宁武、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将相继破土动工,南平将迎来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高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  为主动融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南平市委在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构想。在经济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在区位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在生态功能上,把南平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南平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发挥了区位、资源、生态三大比较优势,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合力,为南平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年国家和福建省出台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南平作为全省产粮区,全面落实有关政策,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增加10.69万吨,水稻亩净收入增加172元,实现面积、总产和效益“三增长”,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61.75∶38.25,粮食收购任务全面完成。全市生产总值32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4.5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9.33亿元,增长2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2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4.9∶34.4∶40.2调整为25.9∶34.7∶39.4。外贸出口2.21亿美元,增长31.7%。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2.83亿元,增长9.37%;可比增长11.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10.64%;可比增长14.29%。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1.46万人,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分别增长22.8%和20.4%。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建成并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宁武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享受政府津贴的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1628名农技员和378名农民动物防疫员受聘上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林权登记128.7万公顷、发(换)证面积48.6万公顷。教育“两基”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高考录取率达70.1%,提高近4个百分点。改造中小学危房9.6万平方米。40个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推介公益文化项目304项,65%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4元,比上年增加94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取消农业税449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4.73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3.9万户、9.0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成319个乡村供水工程,解决27.46万人饮水困难。“造福工程”完成搬迁3388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新增就业3.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万人。全市净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6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97%和94%。1.24万户、3.05万人享受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5.8%,降至6%以下。“平安南平”全面启动,严格执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4.9%。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28日,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南平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工程计划总投资36.56亿元,计划于5年内完工,其中一期工程总造价24.23亿元,建设里程46.42公里(主线27.91公里,连接线18.51公里)。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开通为南平的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未来几年浦南、宁武、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将相继破土动工,南平将迎来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高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  为主动融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南平市委在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构想。在经济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在区位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在生态功能上,把南平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南平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发挥了区位、资源、生态三大比较优势,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合力,为南平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年国家和福建省出台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南平作为全省产粮区,全面落实有关政策,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增加10.69万吨,水稻亩净收入增加172元,实现面积、总产和效益“三增长”,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61.75∶38.25,粮食收购任务全面完成。全市生产总值32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4.55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9.33亿元,增长20.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2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72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4.9∶34.4∶40.2调整为25.9∶34.7∶39.4。外贸出口2.21亿美元,增长31.7%。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2.83亿元,增长9.37%;可比增长11.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16亿元,增长10.64%;可比增长14.29%。全年接待旅游人数661.46万人,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分别增长22.8%和20.4%。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建成并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宁武高速公路、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享受政府津贴的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1628名农技员和378名农民动物防疫员受聘上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林权登记128.7万公顷、发(换)证面积48.6万公顷。教育“两基”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高考录取率达70.1%,提高近4个百分点。改造中小学危房9.6万平方米。40个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推介公益文化项目304项,65%的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联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4元,比上年增加94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比上年增加402元,增长12%;取消农业税4495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4.73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3.9万户、9.0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建成319个乡村供水工程,解决27.46万人饮水困难。“造福工程”完成搬迁3388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新增就业3.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万人。全市净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6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97%和94%。1.24万户、3.05万人享受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5.8%,降至6%以下。“平安南平”全面启动,严格执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4.9%。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  2004年12月28日,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南平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工程计划总投资36.56亿元,计划于5年内完工,其中一期工程总造价24.23亿元,建设里程46.42公里(主线27.91公里,连接线18.51公里)。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的开通为南平的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未来几年浦南、宁武、武夷山兴田至邵武和平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将相继破土动工,南平将迎来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高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  为主动融入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南平市委在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构想。在经济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在区位功能上,把南平建设成为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在生态功能上,把南平打造成为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南平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发挥了区位、资源、生态三大比较优势,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合力,为南平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年国家和福建省出台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南平作为全省产粮区,全面落实有关政策,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增加10.69万吨,水稻亩净收入增加172元,实现面积、总产和效益“三增长”,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61.75∶38.25,粮食收购任务全面完成。

二、发展变化的动词?

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三、光盘的词义发展变化?

原义

光盘是以光信息作为存储的载体并用来存储数据的一种物品。分不可擦写光盘,如CD-ROM、DVD-ROM等;和可擦写光盘,如CD-RW、DVD-RAM等。

光盘

新义

一种提倡节俭的行动

“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带动大家珍惜粮食、吃光盘子中的食物,得到从中央到民众的支持,成为2013年十大新闻热词、网络热度词汇,最知名公益品牌之一。

四、家乡发展变化的原因?

1 改革开放深入神州大地,国家强盛,制定多种政策帮助各地扶贫脱困;

2 各地能根据实际情况更容易发挥自身优势,如地域优势、劳动力优势等吸引资本进入,从而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3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接受信息更快捷、创收渠道更加多样话,通过网上交易,直播带货等都能打开全新的渠道

五、船的历史发展变化?

船是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船的形态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

最早的船只是简单的木筏和石船,主要用于渡河和短程航行。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出现了木质的龙骨船和桨帆船,这是最早的帆船之一。在欧洲,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也发展了一些简单的帆船。

中世纪时期,欧洲开始使用一种叫做卡拉维尔(Carrack)的大型帆船,可以携带更多的货物和人员。15世纪时期,葡萄牙人发明了船桅,使得帆船可以横渡大洋。16世纪时期又发明了加强了防御的军舰。19世纪,蒸汽船的发明使得船只不再完全取决于风向,大大提高了行驶速度和可靠性。

20世纪以来,船的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大。如今,大型货轮和油轮可以携带数千吨的货物和燃油,远洋客轮可以搭载数千名乘客和船员。航空母舰和核动力潜艇等军用船只具有更先进的技术。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更加环保和高效的船舶设计和技术,以适应未来的需求。

六、东汉私学发展变化?

东汉时期,由于皇室外戚当权,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势,导致朝野上下和底层社会都动荡不堪,由于统治政权的更替性和不稳固性,就导致了官学教育的发展受到事实背景的阻碍。

  对于大众的社会,官场外的有志之士要想进入仕途,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好先进的文化,以求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眼看官学教育逐渐没落,无法再支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私学”、“游学”等模式的教育顺应而生,随着兴起时间的推移和教育模式的发展,“私学”、“游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规模也不断地在超越官学教育,并成为了推动后期国家教育文化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

七、龙岗的发展变化作文?

我家离龙岗河很近,记得我们刚搬来的时候,正是炎热的夏天,我们只要一进门都要开空调,因为家里门窗紧闭,妈妈每天早上上班之前都要提醒我们:“大家出入都要把门窗关紧哦!”因为龙岗河就像一条臭水河,一开门窗就能闻到一股隐隐约约的臭味。要是到河边散步,那简直是臭气冲天,令人无法忍受,只想快点离得它远远的。就是冬天,我们还是不敢随意开门窗,那气味实在难闻。我甚至有种想搬家的念头!

我听大人们说原来龙岗河水不会那么臭的,是因为周围的居民越来越多,无论什么样的垃圾都有人随手丢到河里去,还有周围工厂的污水随意排放到河里。渐渐地,龙岗河就变成了这样令人生畏的模样。

终于有一天,河边来了一台台挖掘机,工人们操控着挖掘机,把河里的垃圾、淤泥清理了一车又一车,把河道拓宽了,挖深了。

现在的龙岗河,两岸长满了绿树红花,地上的小草就像铺上了绿茵茵的地毯,充满了勃勃生机。远远望去,龙岗河就像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走近一看,总能看到鱼儿成群结队在水里快乐地玩耍。河道之间还有一些可供市民亲水的石墩桥。美丽茂盛的水生植物布满河道两岸,长长的河道步行道仿若一条绿道,一直贯通龙岗河的两岸。

在河岸边,由步道旁的楼梯走上去,便是专门为龙舟赛设计的观景台,观景台上绿树成阴,人们可以在那里的长椅上坐着休息。龙岗河治理以后,这里也成为龙舟赛的主要比赛点。每年端午节的赛龙舟,来自各地的队伍在龙岗河边一字排开,周围群众都在为自己看好的队伍喊着加油助威,那人山人海的场面,别提有多热闹了!

每天沿着龙岗河两岸的绿道跑步的人们也很多,我外婆每天早上送我和妹妹上学以后都会沿着河边慢慢散步回家,尽情欣赏河两岸的美丽景色。

龙岗河的变化真的非常巨大,在此,我呼吁每一位居住在龙岗的居民:我们要保护好龙岗河,让河水更清澈,空气更清新!愿我们人人都拥有一个优质美好的居住家园!

八、会宁发展变化的诗词?

八千道路边疆去,回首甘凉忆旧游。

沙塞孤城胡骑接,玉关落日酒泉流。

九、殷商以来的发展变化规律?

殷商之前的中国叫“先商”;一直可以追溯到德内高加索人分化分化前也就是东渡前

不同地区文化可以分为汉藏语系的戎人、苗瑶语系的苗蛮以及狭义阿尔泰语系的狄人,东夷则包括澳泰语系的百越但不包括南亚语系的百越;有时也包括商族但大部分都东渡了只有留下来建立了各个方国乃至于商朝。

十、2021年社会的发展变化?

1、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背景、学历、资源、人脉、资历;今后奋斗的五大关键词:知识、创新、独立、个性、理想。以前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现在有个好爸爸,不如自己有文化,中国的“新知识分子”将重登历史舞台。

2、中国正在兴起大量自由职业者,社会的基本结构从公司+员工,变成了平台+个人。每个人都将冲破传统枷锁的束缚,获得重生的机会,关键就看你是否激发了自身潜在的能量。这才是一场真正解放运动!

3、中国人正在由“外求”变成“内求”。外求即就求关系、求渠道、求机会,内求即是要激发起自己的兴趣、热情、希望,当你做好你自己,外界的东西就会被你吸引过来,这就是所谓的“求人不如求己”。

4、中国一大批有“匠心”的人的社会地位将获得提升,那些脚踏实地的人比如工匠、程序员、设计师、编剧、作家、艺术家等等,因为互联网已经把社会的框架搭建完成,剩下的就是灵魂填充!所以即便是普通的工作岗位,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将获得提升,将获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