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学 研学旅行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研学旅行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呢

研学旅行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研学旅行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呢

一、研学旅行目的?

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研学旅行实践目的?

研学旅行时间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方法,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三、地理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

1.研学旅行契合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生活地理、地理教学生活化和研学旅行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教育理念相同 。

2.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构建意义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具备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品质,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将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炼为地理品质。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研学旅行可以重构地理课堂情境,是校内课堂的校外延伸,使教学和学习情境更加生动灵活,是深化课程改革和立德树人的切入点。

● 研学旅行是“从做中学”的升华,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地理实践的过程中主动体现出来的具有的调查,分析,模拟,实验的能力和品质,是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精神。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实践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快乐,对未来学习动机的形成,具有不断的正反馈作用。

地理实践力需要在地理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设置合适的课程,完善学生潜在的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是这种课程最好的载体,拟合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的时间能力达到“明天”的水平。

目前的高考题目情境的设置更加的新颖,问题更加贴近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设问更加巧妙,没有生活的学生解决不了高考题目,研学旅行将学生转移到了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教室之中,在大自然中“从做中学”,呈现出更加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使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 研学旅行通过重构人地时空,增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人地协调观包括人地关系和人地观念,人地观念是对人地关系的判断和理解,人地观念主要有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

环境为中心的环境决定论,人本主义自由观反射出的人类中心论,近代工业文明以后环境崩塌,关于人地关系重新思考后的人地伙伴论。人地观念是地理学以及地理课程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遵循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理解地理学的钥匙。

高考地理试题首先是情境,既有情又有境,以情入境,情就是人地协调的观念。学生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的方式中,不能做到与自然和社会的有机结合,造成两者之间的结合脱节,用情不深。

研学旅行使学生更加融合于大自然和社会之中,增知涨识,陶冶情操,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意识。

● 研学旅行有利于提高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增强看问题的方法

综合思维,综合是相对于分析来说,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反之亦然。任何综合,都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任何分析又必须以综合为指导。分析与综合在后一层次上的重复总比前一层次要深刻得多。

“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用综合的,全面的,动态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

区域性是地理科学的第二个本质特点,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距离和区位,人地相互作用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各具特色,借助区域的分析方法,可以降低分析的难度,得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研学旅行通过具体的某个区域,教师可以重新设置一些和当地联系密切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当地的位置,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思考当地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演化过程,和解决措施。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创新,提出合理的观点,研学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真伪,辨别有用信息,分析问题,发散创新的能力,使理性认识更加的感性化。

学生回到教室,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经养成,对新问题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解决问题更加的真实,更加完整和贴地气,有利于构建比较完整和开放的知识体系,遇到相似的问题能举一反三。

3.研学旅行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共性教育,按照教育课程培养学生;

校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以满足兴趣培养目标。

两者可以相辅相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校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出真知,其中的“真知”指的是能力,也指人的品格。无论是道德品格的养成,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实践,都离不开“行”,核心素养就是在丰富的、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通过体验、探究而养成的,是在跨界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行,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特别重要。研学旅行是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四、研学旅行拓展活动的目的?

道德养成教育,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即墨莲花山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

、使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

研学旅行,一个重大的意义在于: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了,让历史上的人物走下了“神堂”,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课本上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

2、学会集体生活

研学旅行让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这种形式是一种活生生的课堂,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而这种集体生活是孩子成长岁月中非常珍贵的记忆,集体生活培养出来的团队观念和整体意识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志。

3、个人价值的体现

不仅是团队观念在研学旅行中得以强化,而且,一次策划有力、组织得当的研学旅行也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4、增强自信

千篇一律的学校生活,削弱了孩子接触未知世界的勇气,通过研学旅行为孩子专门设计的活动,可以让孩子有信心去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认识新团队成员,并从中得到收获。5、学会感恩

孩子在生活中都是被呵护的对象,参加研学旅行可以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平时付出的艰辛,意识到这个世界也需要自己付出去创造。学习固然重要,但正确的学习方法更重要,更好的课程也在路上!

六、研学旅行是什么?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对研学旅行的定义为: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教育部等11部委2016年发布的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及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旨在通过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形式重点推动体验教育,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操作、富有实效的具体行为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使教育目标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研学旅行是在近些年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才逐渐兴起并大热的一种教育形式,提倡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是没错的,可对研学旅行来说,“游”更重要还是“学”更重要?应该由什么样的机构来主导?研学导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否达标?应该怎样评价其教育价值?是现在正在迅速发展的研学旅行行业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在我看来,研学旅行,无论是由旅行社主导、学校主导还是校外教育机构主导,其本质都是一种教育方式,最终应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应属于教育行业而非旅游行业,与一般的学生集体出游活动相比,研学旅行更注重“学”,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相互协作中学习,要实现一定的教育价值,要有教学目标的课前设定的课后评估。而研学导师也与一般意义上的导游不同,要具有热忱的教育情怀,要掌握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技巧,要懂得带领学生外出活动时的安全保障方法等。

现在大部分的所谓的研学旅行业务都是由旅行社主导的,因为具有旅游相关的服务资源优势,带学生完成一趟旅行很容易实现,却出现了大量只“游”不“学”的旅行,作为学生,参与这种新鲜的和同学们一起玩的集体活动,当然一定会很开心,而作为老师和家长,就要考虑更多了,学生在这趟旅行中到底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安全是否有保障等。研学旅行规范化一定不是旅游行业一个行业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教育部要联合11部委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研学旅行应由教育部主导,也离不开其他各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例如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实现,就不是只依靠旅行社自己的线路设计或通过景点的讲解员介绍就能够完成的,一定需要融入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这就需要教育专家的参与甚至主导。

例如北京博大未名乐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注重教育价值并且拥有雄厚教育资源的研学旅行教育机构,公司由北京大学控股,依托北京大学的教育资源,成立了素质教育研究院、课程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培训学院等专业学术机构,由资深的教育专家团队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研发,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将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凸显出来,并且注重研学旅行课程执行过程中的师德与安全,具有执行经验丰富的高标准师资团队,让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七、研学旅行承担任务有哪些?

宁夏旅游景点水洞沟研学任务:

了解长城在我国古代军事中的重要作用;

完成模拟考古的研学任务,并分享自己的研学心得;

跟随专业指导老师的说明,进行钻木取火的实验,试着说一说火源在古代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同学们研学的第二站是位于宁蒙交界的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万里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也在这里。丰富的史前文化和历史文明,正在等待同学们去发掘,去了解。

研学旅行是一种给与生活与学习方式的正确引导的形式,通过旅行的行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最终实现全民素质与认知见解能力提升的一种多元化的活动!

当今社会绝大部分家庭已经无法正确的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为了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与学习能力,旅游、旅行、游学、修学、基地教育、企业与机构参观、少儿团队建设,各国教育界都在用各种教育方式在提升孩子全方面的能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孩子在7-8岁之前基本可以掌握完全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在生活可以自理的基础下,进入课堂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来丰富和充实孩子的认知能力,从而长大后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

八、三峡大坝研学旅行教学目的?

三峡大坝研学基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学段特点,将校内书本知识与基地体验课程相结全,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构建五大课程体系,以实现从知识的简单记忆到运用能力的转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基地研学系列课程包括:地质识别、手工艺制做、舞台剧扮演等多个模块、且各个模块创造性融入了本地文化特色,学生可领略多元文化、训练团队意训、激发创新思维、自主发散延伸。

九、研学旅行的背景和意义?

其一,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夯实知识的纹理。

学生所学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即使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知识、技能,也是在学校为背景的实验室条件下,以间接经验和理性知识为主,接地气的感性知识始终欠缺,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依然如此。因此,如何破解将知识生活化的命题,即由理性知识获得为主转变为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获得兼顾,由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转变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辅相成,就成了当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而研学旅行也许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秘钥。因为它可以使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相对密闭的校园,去拥抱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在与学校教育情境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弥合习得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缝隙,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握手言欢,夯实知识的纹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

其二,研学旅行能增强和坚定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

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立德树人。而研学旅行恰恰另辟蹊径,以开门办学姿态让学生在游历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这种游历活动正是让中小学生增强和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同的绝佳契机。从研学旅行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剖析,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这一点恰恰暗合了顾炎武提倡的“合学与行”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 研学旅行对增强和坚定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的路径主要是通过以身體变化影响心理变化,以心理不断趋于成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其三,研学旅行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竞争病”。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应该是鼓励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互相帮助,使学生共同进步。在“应试教育”之下,学校教育无法逃避“分数”竞争。这导致教育一味地追求“分数”,师生因“分数”而焦虑、敏感、不适、疲惫、煎熬,从而互相保密、互相歧视、互相嫉妒、互相隔阂、互相防范。而借助研学旅行的契机,大家一同走出校门,奔赴自然,畅游文化历史,深入乡土民俗,感怀经济社会发展,以愉快的心境,通过以游兼学、学游相济的方式,开阔视野、增智启慧、涵养德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因追逐“分数”而产生的“学习竞争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语)游学思想由来已久,研学旅行政策也是一以贯之。为此,我们要重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树立学、思、游相互促进的观念,走出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不断地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出学校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十、孔孟故里研学旅行任务表怎么填写?

首先是名字,然后时间费用,研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