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访谈 中小学研学旅行政策及其实施

中小学研学旅行政策及其实施

法律分析:学校应该认真修订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同时,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学校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的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在研学旅行中,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实践方式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追求。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研学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研学旅行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知行合一”,为培养国家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同时研学旅行也加强了学校教育和校外多样教育的结合,减少传统教育的“背书式”体验,增强教育教学趣味感,吸引学生注意力。再者,研学旅行也有利于校内外合作,延申教育教学基地,促进教学的多样化。

研学旅行是新型模式

研学旅行为目前正在广泛开展的典型性研究性学习项目。研学旅行也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进行的研究学习和特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

因为它的创新性以及作为我国教育界前所未有的新模式,研学旅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性关注,也吸引了一大批相关人士的注意,如学生、学校、企业等。研学旅行的模式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中,当然,基于不同的目的,每个层次的人对于研学旅行的关注点也是因人而异。

如何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对胃口”的课程内容

《意见》提出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意见》提出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

同时,将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科研,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并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