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道 经济发展重于环境保护辨词

经济发展重于环境保护辨词

一、经济发展重于环境保护辨词

有这样一张世界环境日的宣传照,一个骨瘦如柴的非洲小女孩蜷缩在地上,一只秃鹰在它的上空盘旋,可饥饿与虚弱她早已无力挣扎,成为秃鹰晚餐的厄运早已无法抵抗,那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正是贫穷与环境,脑海中的画面使我们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何者优先有了深刻的认识,务实和理性的结论只能是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经注发展的标志是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正反馈的增多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提供环境保障,而我们说优先于的标准就是在肯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前提下,在价值层面上判断谁的优先级更高,我方认为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

二、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问题

经济发展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指的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诚然,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对资源的开发、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也引起了一定的自然环境的恶化。但是我们要以一个动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辩题。

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使社会进步,使科技水平得以发展,这也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水平和力度,从而抑制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并使之逐渐改善。

2.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各个国家已经不是单纯的独立个体,在经济、文化、资源环境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地区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恶果有可能要让更多的人承担。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加,更多的人开始联合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3.从价值层面。现在倡导的是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我们要求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更要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存。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经济发展能避免自然环境的恶化,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才能取得和谐社会的最终成果。

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哪些方面

指在经济成分中,三种产业资金的分配与人员所占比例等等,通过控制服务业,工业,农业所占比重,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可靠性,提高国家的财政实力等,从而使人民和国家获利。

供给结构

供给结构是指在一定价格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可以供应的比例,以及这种供给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

需求结构

投资与产业结构总体优化

需求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政府、企业、家庭或个人所能承担的对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比例,以及以这种需求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结构、企业需求结构、家庭需求结构或个人需求结构,以及以上各种需求的比例。

国际贸易结构

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国际贸易结构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也包括同一产业间的进出口结构(即进口和出口的比例)。

国际投资结构

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外国投资或外来投资)。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则促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投资结构是指对外投资与外国投资的比例结构,以及对外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外国投资在本国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及其各种派生的结构指标。产业结构优化也要对国际投资结构进行优化。

四、如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目标。芦台经济开发区要以改革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项目落地和建设,力促项目早日建成并投产达效,以项目建设的成果和城镇化建设的成效,让人民群众受益,为协同发展出力。

五、试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确关系。

得到某些东西就必须舍去某些其他方面。比如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公民福利,环境影响福利。

对此一般会有2中政策。

1.对企业的污染进行控制,如只允许某些企业一年排放多少,每年要节能减排。

2.庀古税政策,如每排放一顿污水征收一定量的污染费。

六、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包要那些方面?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所谓“好”,就是要保持发展的稳定性,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就是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坚持“五个统筹”,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防止“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就是要提高发展的效益性,低投入、高产出,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防止增长代价过大;就是要实现发展的持续性,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防止发展不能永续;就是要保障发展的普惠性,坚持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必须加快推动国民经济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否则,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中国经济走不好,也走不远。

七、如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促进自身职业发展

试论职业指导与市场经济发展

试论职业指导与市场经济发展

【作 者】王永江

【作者简介】王永江 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就业实践证明,科学的职业指导是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人尽其力的必要手段,是劳动力市场载体中职业介绍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择业者理想就业的实现,需要科学的职业指导,科学的职业指导有效地保证就业效益的提高。

  职业指导的内涵

所谓职业指导,就是学校、职业介绍等部门中有丰富职业知识和择业实践经验的职业指导人员,运用多种形式向职业选择者进行职业观教育、介绍职业知识、解答询问、提出职业选择建议等活动,使择业者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兴趣、爱好、理想和较准确地认识社会职业特点及所需要的职业劳动素质等,并使择业者按职业特点和所需的职业劳动素质开发自己的素质,以便选择到符合择业者与用人者双方需要的岗位进行劳动。职业指导是劳动力市场构成和运行必不可少的要素,是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职业指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职业指导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社会再生产的生产要素基本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按比例配置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其中包括劳动力这个主观生产要素。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配置是通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业实现的。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社会职业劳动的发展。而社会所需要的全部职业劳动蓬勃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职业责任、职能与劳动岗位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就业者的劳动力素质与职业劳动岗位客观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相适应。具体地讲,市场经济之所以要求进行职业指导是因为:

1.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各种职业劳动岗位所需要的劳动力素质构成和水平都是不同的,每个择业者不可能都很清楚地了解每种职业都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素质,不可能比较准确地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劳动。因此需要通过职业指导、咨询,避免择业的盲目性。

2.在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市场经济中,职业构成、职业劳动岗位技术技能结构都是不断变化的,其总的趋势是对择业者的劳动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就业者如果不接受职业指导、咨询,不按职业发展趋势开发自己的劳动力素质,必然达不到应有的就业效益。

3.在市场经济中,职业发展变化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的。需要有专门的人才通过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影响职业发展变化的因素、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就业者个人不接受职业指导与咨询,那他在职业选择上,必然处于被动状态。

4.在市场经济中,就业者劳动收入差别表现为职业劳动收入差别。只有选择到最适于自己劳动力素质的职业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收入。然而每个就业者并不都能较为确切地断定自己的劳动力素质最适宜于从事什么职业劳动,因此也需要接受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

从经济发达国家和我国体制改革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指导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就业者实现较理想的职业选择、达到乐业必不可少的手段。

第一、科学的职业指导有助于实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所谓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与所需要的活劳动即劳动力,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水平上都要相互适应、协调。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实践证明,这一规律不是要求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要适应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水平,而是要求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水平要适应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再生产规模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对人力资源素质开发、职业选择给予科学指导。

第二、职业指导是市场经济中培育“四有”新人必不可少的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培育“四有”新人。各类各级教育机构,固然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础,或者说是基本途径。但必须看到,一个人要想终生成为“四有”新人,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与职业劳动继续开发其素质。实践表明,在后备劳动力资源和在业人员中广泛开展职业指导,可以使择业者按社会客观需要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开发自己的劳动力,并使自己选择的职业与具有的劳动能力相适应,这样劳动容易创造出突出业绩,劳动者自然就会愿意从事这种劳动,就会产生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动力。

第三、职业指导是实现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人尽其才的重要机制。市场经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劳动力供给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劳动最大限度地得到节约。要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就需要劳动力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劳动力素质状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具有丰富的职业知识、人力资源测评的技术技能和择业的经验。社会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专家、学者,通过他们广泛开展职业指导,使劳动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掌握职业劳动本领和择业方式方法。

在计划体制下,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没有进行职业教育,相当多的人不是自主择业,不是按照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劳动力技术技能素质状况选择自己最乐于做、确能做好的职业。结果造成社会各行业普遍存在需要的劳动力得不到供给,愿供给的劳动力又没有需要,造成劳动力的供求不平衡。

劳动者在一生的生产劳动中,可能要多次转换职业与岗位,多次存在重新选择职业问题。目前,在公有制企业中,经济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批劳动者不具有转换职业劳动的技能,企业也存在大量用不上的劳动力,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平衡。解决这一难题应该在实施送温暖工程和再就业工程中强化职业指导,开发企业富余职工的职业意识,培养其新的职业技术技能,与职业转换能力,使其选择新的职业或新的劳动岗位,这是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人尽其才的重要途径。

第四、职业指导是降低失业率、提高就业效益的有效措施。在市场经济中,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但全社会应当从多方面努力做到:1、把全社会的失业率压低到最小比例;2、对一个失业者来说,失业的时间不能过长。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在全社会,从学校到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开展职业指导,使每个准备就业和已经就业而需要转换职业的择业者,都具有一定的职业知识,使自己的劳动力素质水平适合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