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国家经济成什么趋势?

国家经济成什么趋势?

一、国家经济成什么趋势?

总体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慢慢会显现出一些弊病!例如中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为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自然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二、“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期?

“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将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1、政策重心:由部门倾斜为主,向关键环节支持的功能性政策为主转变(环境、就业、创新、区域)。从直接生产环节支持向功能性环节转移,调控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

2.支持内容:研究开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技术)、职业培训、就业,营销网络、品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生产体系。

3、支持方式:产学研合作、组建开发联合体或技术联盟,发展风险投资和孵化器等;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标准建设,为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加速人力资本的形成,促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组织结构重组与改善竞争环境。

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三个转变”:

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在这个时机向党员干部推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该书以2007年为基数,2010年为转变新起点,围绕“三个转变”提出了2015年、2020年的中期和长期目标:第一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贡献率从2010年的35%,逐渐提高到2015年的40%和2020年的45%,相应投资贡献率从45%逐渐下降到40%和35%,而净出口贡献率保持在20%不变;第二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一产业贡献率从2010年的3%,逐渐下降到2015年的2.5%和2020年的2%,第二产业贡献率从52%逐渐下降到49%和45%,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则从45%逐渐提高到48.5%和53%;第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本书选择了四个指标作目标,即科技贡献率从2010年的46%,逐渐提高到2015年的53%和2020年的60%,公共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4%逐渐提高到4.7%和5.5%,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从1逐渐下降到0.8和0.6,而主要排放物总量每5年减少10%。这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和第二个转变互为因果,第三个转变是核心和关键。这些重要阐述,使我们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任务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1、增收入、保民生、扩内需。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目标是实现民富国强,2020年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2050年左右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增收入,保民生,扩内需,应成为拉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最主要动力。

2、工业产业的全面改选与升级。一是传统工业产业,生产总量的增长已是发展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总量增长的空间,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已不是太大。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正在加速推进并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应转向提高产业的高端竞争力,从产品生产制造为主,向产品的研发设计,产业供应链的完善,营销渠道的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设等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以提高持久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二是加快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大国家投入,加快发展,以争保持在新兴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工业产业的全面改选与升级,将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3、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以碳减排为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以节能、减排、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战略,将成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全国全面推进。

三、面对经济新常态下有那些趋势

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中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中国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9、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