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色游 农业的发展几个阶段

农业的发展几个阶段

农业的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以人力和畜力为代表的传统农业、以机械化为主的小型规模化农业、以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装备为主的自动化农业以及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主的智慧化农业,这农业四个阶段分别定义为农业1.0、农业2.0、农业3.0、和农业4.0。智慧化农业是以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为基础,通过农业数据的智能化运营,实现农业的科学、高效发展,最终达到增产增收,保障农产品安全的目的。

农业1.0――以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

农业1.0阶段是以户为单位,小规模的方式进行生产,依靠的是农民个体劳动和畜力劳动,此时需要靠天而作,通过勤劳的劳动来满足基本的农产品需要。我国农业1.0阶段基本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个十年里,由于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生产模式,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替代方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农产品的短缺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个阶段主要以产量高为主要目标。

农业2.0――以机械化为主的小规模农业

农业2.0阶段是以机械化为主,同时伴随着一些农场的出现,农业开始出现种养殖等大户。通过使用机械机器而取代了传统农民的部分工作,也改善了部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此时仍然以产量高为主要目标,但也慢慢向高质量方向上发展。一些农业生产企业向产业下游加工行业延伸,或加工企业向上游延伸,此时出现了中粮集团、新希望等农业类企业。而此时土地规模化程度不足,生产与销售环节严重脱离,企业缺少足够的品牌经验,使得一些农业电商公司及农产品品牌商出现,如“淘乡村”、“褚橙”等。

农业3.0――以信息化为主的自动化农业

农业3.0代表的是农业信息化、专业化阶段,伴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农业信息化技术加速发展,使得农业智能化装备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实现普及应用。此阶段,由于农业1.0和农业2.0阶段的农业耕种不规范、农民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出现了专业化的农民、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人员及农业科技类企业,企业使用无人机进行遥感监测、无人机喷洒农药、使用智能化农机进行精准作业等,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化和精准化发展。而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共同促进者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4.0――以数据驱动的智慧化农业

农业4.0是资源整合、数据驱动的智慧化农业时代。随着土地流转,农业土地规模化程度加深,资源集中于少部分专业的农民手中,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无人化的管理。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获取数据后,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到云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农业全过程可控和高效地发展,以标准化流程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管理。使用机器人收获待收获的农产品,经过机器人运输到加工车间,加工完成后,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销售,最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我国农业耕地种类多样,幅员广阔,区域发展不均衡,从农业1.0到农业4.0均在各地有所分布。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中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66%,其中,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的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了94%,79%和83%,假如以按照70%的覆盖率视为完成的情况下,中国的农业整体上正处于农业2.0向农业3.0的过渡阶段,而预计农业3.0可在2050年完成。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一、创新型农业的准备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之处,农业的生产水平特别低下,生产效率也不高,农业基础薄弱,处于自我封锁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带领广大农民朋友变更了土地所有权,进行了著名的土改运动,紧接着,国家又在农业生产要素方面进行了改革,在这个基础上还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研制新式农具,大幅度推广优良品种,在这些措施的积极推动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效率提高,创造了丰富的劳动成果,为之后的创新农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56年到1967年我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出台,为中国农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引,其中有关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制度沿用至今,特别是涉及农业技术推广和储备粮方面的制度在如今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这些制度为农村生活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政策保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新中国成立初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0世纪的60、70年代间,受国际上几个工业大国的影响,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工业上,将大部分的财力和物力投放在改进工业技术上,对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虽然此时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并不成熟,但总体来说,农业的发展还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为农民展开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科技的力量,成立了许多农业科研机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为了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变革,虽然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服务工业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的70年代未期,农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促使农村形成了高度有序,刚性集权的强有力的治理结构体系,而广大农村在“政社合一”的组织模式下,实现了党和国家主导乡村社会的稳定而严密的政权控制体系,这一体系能维持农村社会的平稳安定,聚拢和收集农村的物资资源,保证了物质上的稳定供给,为创新型农业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基础。

  二、创新型农业体系的完成期(1978~1991年)

  1978年我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和决议,其中包括:明确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将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建设的总方针,其中改革的含义就是对内改革,而对内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民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我党实施了家庭承包制,在这一制度取得成效后,又致力于推广和普及这一政策,它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创建新型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这个阶段我国创建新型农业取得的成功,标志我国建设农业创新体系到了起步阶段。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为了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党中央举办了全国科学大会,在会议中指出农业科技水平是发展新型农业的第一要素,为了早日实现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应把发展农业科技作为首要任务,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自主研发。在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迅速提升,标志着我国农业创新体系正式进入探索阶段。

  1978年3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的召开成为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创新的标志,为农业科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会议中,邓小平同志提出理论“科技人员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同年我国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会议中指出专业的科研机构对提高科研水平的积极作用。1979年6月,农牧渔业部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在文件中指出当前农业科研的任务是找出工作中的重点,明白工作中的侧重方面,突出各项科学项目的差异性,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创新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农业。建新型农业体系提供了物质条件。

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这三个阶段都给我国的农业打下了非常好的基底。

分为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温饱问题;第2个阶段是人们已经达到相对富裕,所以会推动农业发展;第3个阶段是满足高质量的生活。

农业准备期,新中国刚成立,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生产效率不高,农业体系完成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