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处于什么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在2-3岁。
这个时候的婴儿,很少表现出对规则的关注。在游戏中,他们并不带着取胜的意图去玩,因此也不必强调规则分出胜负。婴儿游戏的目的就是从中得到乐趣,快乐在玩的过程之中。
第二阶段,道德他律阶段。大约到4-8岁。
3-4岁的幼儿,就能够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但是他们尚不能一贯地遵循规则。几个幼儿即使在做同样的游戏,他们的游戏规则也可能是各不相同的。
随着年龄的长大,幼儿开始受到父母、老师的教育,始终受到成人的告诫: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个时期的儿童,逐步有了规则意识。
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规则是由权威人物,如父母、教师制订的,是必须遵守的。他们把规则看做绝对化的道德,符合规则就是符合道德的。
第二,他们倾向于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行为意图判断行为的恰当性。例如 :
幼儿园的教师在班上立了一定规定,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将不能参加周末的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生病住院而有一份作业没交,教师说这是例外,因为她妈妈病了,但全班同学都不同意,他们说,“规则就是这么定的,她没交作业,就不能参加周末的野营”。
第三,当其它幼儿违犯规则时,他们倾向于赎罪性惩罚,而并不考虑不良行为与惩罚本身的关系。如一个6岁的儿童打破了窗户上玻璃,这个时期的儿童更主张打他的屁股,而不是让他赔偿损失。
第四,他们相信固有的公平,认为只要违背规则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惩罚。
二、幼儿道德感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
(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如果违背成人的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惩罚越厉害越公平。
三、道德意识道德戒律道德格言?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2、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有可教化。
3、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4、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
四、什么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意识是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生理自我就是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它使一个人把自我与非自我区分开来。通常儿童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一般始于1周岁,到三岁左右基本成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认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的意识。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并在其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逐渐产生了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进入到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这时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评性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质,自我调控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和行为等的意识。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这时,青少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且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五、凯尔曼提出的道德形成的基本阶段?
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的研究,品德的形成和改变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3个阶段。
第一阶段:顺从。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个人的态度受外部奖励与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以得到奖励,不顺从则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更深入一层。如当某青年经过团组织教育,参加过一些团组织的活动以后,自愿承认团章,遵守团纪,希望成为团组织的一员时.他对成为一名团员青年的价值内化程度已达到认同水平。因此,认同不受外在压力的影响,而是主动地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模仿的榜样是具体的,认同的榜样可以是抽象的。
第三阶段:内化。内化是指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这意味着把外部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行为归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成为自己品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化阶段是人们的品德真正形成或彻底转化的阶段,也是人的品德最稳定、最持久的阶段。
六、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具体表现:
(1)1周岁左右,婴儿开始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并能逐渐区分作为主体的自己与自己的动作;
(2)初步意识到动作的动机、目的以及对动作后果的情绪体验,此时这种意识并不十分明确,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感觉;
(3)2周岁婴儿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逐渐掌握有关自我的词汇,知道自己的名字以及掌握代名词“我”。
这标志着他从把自己作为客体转变到作为主体来认识,从自我意识的表象阶段过渡到思维阶段,已能把自己同周围事物区分开来,有了真正的自我意识。
七、道德的形成?
道德起源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过程。
1、道德从根本上是由欲望与理性的统一而产生的,实践或活动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智只会分辨对错,不会引起任何行动,欲望恰恰相反,它能够引发行动,但不能辨别是非。
2、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规范和规范。道德观是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来约束社会生活的。所有人类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类型和完满程度不同。既然道德活动是一种活动,自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对某种幸福的追求。
3、道德从根本上是由欲望与理性的统一而产生的,实践或活动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智只会分辨对错,不会引起任何行动,欲望恰恰相反,它能够引发行动,但不能辨别是非。一个人可以顺从理性,也可以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正确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了糟糕的选择,道德就在于这种好的选择。
八、意识5个阶段?
清醒状态、困倦状态、模糊意识、睡眠状态、浅昏迷、深昏迷等。
九、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形成有哪几个阶段?
有古代然后慢慢那边进的,应该开始有基层积极,然后没人中产阶级的人员的共产主义阶级,两人民族世间解放吧。
民族意识是在民族形成之后,随着民族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意识不仅体现了单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体现了整个民族的民族意识。这个氏族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它的氏族名称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他们只采取改进措施,脱离人民,他们的改革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是在民族形成之后,随着民族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民族意识一旦形成,就有了强大的稳定性和推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意识不仅体现了单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体现了整个民族的民族意识。这个氏族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它的氏族名称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悠久的中华民族已经培养了自己的民族意识。
一方面,它表现在人们对故国土地和传统文化的执著依恋和高度重视,他们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另一方面,它体现在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外敌入侵”的一致性上。鸦片战争后,中国只有少数人觉醒了民族意识,“向外国人学习,控制外国人”的思想和改革思想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才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华民族的救国救民思想盛行。这些斗争和探索为中华民族点燃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戊戌变法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一次伟大探索,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推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上,成立农业、工业和商业局,以促进工业和奖励发明;设立铁路采矿总局,鼓励商业铁路采矿;砍掉邮局,设立邮局;建立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它在经济上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经济和思想也是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挺身而出,不畏艰难险阻,为改革奔走呼号,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理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为改革和救国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因此,经济与思想相互作用,经济影响思想,思想反作用于经济。资产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西学的传播,进一步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政治上,要开阔眼界,提倡政府和人民著书立说,禁止任何人阻挠;清除闲置的衙门和重叠的机构,减少冗员;旗手可以自己谋生。同时,戊戌变法也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它体现了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专制的强烈愿望,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突破了清政府的禁令,初步赢得了言论、出版、结社等民主权利,推动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里程碑。
十、潜意识如何形成?
所有的肉体痛苦和情感的丧失及被麻醉而失去意识的时刻。潜意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原理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而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但是这个反作用,以往我们注意的是意识中可意识部分的能动作用,却没有注意到意识中不可意识部分即潜意识的消极负面作用。
潜意识形成后,反作用于人的身体,减慢我们的思维速度,影响我们的记忆……从而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也影响了我们的健康。形成举例一位母亲由于莫名的烦躁,对自己调皮的孩子不上进感到焦虑,经常打骂指责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说:“你瞎了吗?这样的东西都看不见?”或者“你聋了吗,我讲的话你都听不进去?”在这里可以看出在打痛孩子肉体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向孩子心灵致入潜意识,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孩子将来在他的视觉或听觉方面肯定会有心理障碍,或者是听不清充足的音色,或者是看不全充足的颜色。
作用举例“会下围棋的人大概都知道下棋先后次序的重要性,我国棋圣聂卫平对此是深有体会。聂棋圣曾经在一次国际重要围棋比赛后遗憾地说,自己明明前半盘领先优势很大,在收官子的阶段自己怎么下出了昏招啊!明明是在脑袋里想好的最佳收官次序,可是在出手下子时却下出最差的收官次序,真是莫名其妙,结果被别人翻盘了!真遗憾啊”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反过来吧”或者诸如此类意念的潜意识在聂棋圣脑里起了作用!在聂棋圣疲倦的时候,潜意识这个小人儿说:快反过来吧。
他的大脑就把最佳的次序与最差的次序反了过来!这种潜意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聂卫平棋圣早年或青年时期(或许是文革时的?)所遭受的肉体痛苦或精神迫害,同时伴随着“反过来”等意义的语言。
由于受这种潜意识的影响,聂棋圣又有多少次遗憾地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呢?这恐怕只有聂棋圣本人最清楚了。 人有所谓的意识和潜意识,一般人学习的时候,都是运用意识的力量,然而,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曾经说过:“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以上。
”所以,任何的潜能开发,任何的希望要实现,都是依靠你的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