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沙面是广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国家5A级景区,及最有魅力的历史建筑群沿江西路一带。
欧陆风情的沙面建筑群因由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岛内的面积不大,只有0.3平方公里。
早在宋、元、明、清时期,沙面已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地,鸦片战争后的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使得它成为独立于广州城的租界。
1859年,英、法国两国在广州建立侵略基地,英国官方人物柏克,出面向清朝在广州的政府交涉,强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条宽40米,长1200多米的小涌,与陆地分开,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
那时的岛内与对面陆地相通只依赖这座桥,英、法规定,中国的船只不能停靠在河涌中。
内约可以容纳200人的教堂,歌德式建筑一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原属于法租界内的建筑,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该堂花园南边原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
红砖结构的建筑,由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帕内设计及建造。因主色调为红色,人们称之为“红楼”。
解放前“红楼”是粤海关俱乐部,解放后,它被用作海关员工宿舍。沙面上的建筑,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充满异国情调。
还是新人拍摄婚纱的圣地,常常见到一对对幸福的新人在记录甜蜜的时刻。
广州最具魅力的历史建筑群从沿江中路天字码头至沿江西(人民桥)这段3000米长的珠江堤岸,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众多的人文景观;天字码头、海珠广场、中央银行旧址、五仙门发电厂旧址、爱群大夏、南方大夏……
天字码头是广州东堤有座气派非凡的码头,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清朝中叶曾被指定为官方码头,但凡官员从水路到广州或离开广州,都在此上落。码头前面有接官亭,作为迎来送往官员之用。是目前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广州从明代起就有码头兴建,到了今天,很多古码头已不复存在,惟独这200多年前的古码头仍屹立在珠江河畔。五仙门电厂,是广州最早的电厂,所谓的“德国电厂”。在海珠广场西侧,大楼外观保存完整,遍布各式酒吧。1900年,英商旗昌洋行开办粤垣电灯公司,在海珠广场西侧长堤路的五仙门投办了广州使用时间最长的电厂——五仙门电厂(早年也叫电灯机器总厂)。
爱群大厦又名爱群大酒店,是同盟会会员陈卓平先生集华侨资本创办的,大厦建于1934年初,是当时华南地区最高的建筑物,又是一座典型的骑楼建筑。
大夏的建筑师为了寓意“爱群诸公”努力向上的创业精神,在建筑立面上特别强调挺拔的艺术效果。既借鉴美国创摩天大厦新风格的纽约伍尔沃期大厦(WoolworthBuilding)的设计手法,又在哥特式复兴风格中渗入岭南建筑风格。
中国最早的“摩天大楼”就在广州,它就是沿江西路的城外新大新公司(南方大厦),现在叫南方大厦国际电子数码城。 这幢1922年建成的中国第一高楼,同时期的它,比天津最高楼劝业场早6年,比上海最高楼沙逊大厦早7年。尤为特别的是,大楼天台还设有空中花园、游乐场,设有电梯运送客人,并有螺旋形斜坡供小汽车上下。
邮政博览馆;始建于1897年,1916年毁于一场大火。1916年由英国人丹备设计,在原址重建。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时,在西堤一带放了一把大火,大楼再次遭劫。楼内门、窗和地板等全被焚毁,所幸整个框架并未倒塌。次年又由杨永堂设计,按原貌修复,一直沿用至今。
粤海关旧址;清末民初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楼,俗称大钟楼。
1914年3月28日奠基,由海关总税务司署英籍总工程师大卫·迪克(David C Dick)规划,英国建筑师阿诺特·查尔斯·达德利(C. D Arnott)设计,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至今已100年,钟楼里有目前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英制全机械传动式立钟。
爱群大夏至邮政博物馆短短1000米的范围,曾被称作广州的外滩。从清末民初起,沿江路与长堤一带为最繁华的街道,饮食的老字号林立,如大三元、大同酒家。进入了20世纪末期,这一带日渐变得衰落,繁华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