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孙中山于海外为筹措革命经费进行募款时,曾获当地华侨赠送两架奥地利制艾瑞克型机(Etrick),华侨希望该款飞机能用于革命行动中,不过当飞机运抵中国南苑之时,武昌起义已成功。中华民国政府于1911年10月10日在南京市成立,新任副总统黎元洪对航空有很大的兴趣,对这两架飞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向法国采购12架高德隆(Candeon)G-3双翼教练机,并聘请两位法籍飞行教官来华创办南苑航空学校。 在早期返回国的飞行员有冯如、谭根、林福元、张惠长等数人,为中国早期航空事业发展建立起基础。冯如是我国首位航空工程师兼飞行员,生于1883年12月15日广东恩平县人,因生活环境因素,于12岁时随亲戚赴美国旧金山谋生。1903年当冯如得知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并飞行成功后,决心要以自己的力量来制造飞机。冯如获得当地华侨的赞助,于1907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担任总工程师。该公司于成立当年便投入生产飞机的业务。 冯如自已研发的首架飞机于1909年9月21日接近黄昏时分,在奥克兰附近一个圆形山丘旁进行首次试飞,由冯如本人亲自驾驶,此处是个远离居民的偏僻地方,除在场的记者之外,就是他的三个助手。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800公尺,离地4.57公尺准备作一次转弯时,螺旋桨突然停止转动,飞机因此失去动力而摔了下来,在飞机触地时冯如被摔出机外,幸好没有受伤。事后冯如检查飞机,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螺旋桨桨轴螺丝锁得太紧,致使桨叶叶根断裂。 冯如在1910年7月参考寇蒂斯的金甲虫(June Bug)及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Flyer II)两款构型的设计,设计制造第二架飞机。同年的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此架飞机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孙中山先生与旅美华侨的赞赏,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甲等飞行员证书。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国。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的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丧生,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于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华人飞行之父”。 中国空军源自于广东陆军航空队所奠定的基础,民国创建后孙中山有感于国内发展航空事业的重要性,请求谭根返回美国筹备,于1918年谭根赴美募款,并于年底前引进数架双翼教练机至广州。谭根在美国时曾于寇蒂斯创办的飞行学校学习飞行,回国后于1915年在香港九龙湾驾驶水陆两用机进行飞行表演。另一位林福元也是自寇蒂斯飞行学校取得飞行执照的华裔美国人,之后于1919年夏季回国并在广州进行一连串的展示飞行。这两位受到广州地区民众欢迎的飞行员均有意要创办飞行学校,但后来因国家财政拮据而计划中止。张惠长是于1916年自中国国民党(KMT)内遴选进入美国航空学校受训的学员其中之一,于返国后曾完成历史性的南北长途飞行创举,被航空界人士称为“中国林白”。 1923苏联指派代表至上海与孙中山会谈,允诺协助国民政府建立优良的陆军及空军,次年俄籍飞行教官抵达广州。同年广州航空学校成立,并自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遴选王叔铭等八位进入航校受训,航校此时在编制上隶属于陆军。 孙逸仙深知航空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曾言:“飞机一物,自大于行军”,在致南洋革命同志函中提到“飞机为近世军用最大的利器”。为充实国家军事力量,以击溃军阀,而大力倡导“航空救国”。华侨青年飞行员杨仙逸于1917年应孙中山之邀回国加入筹建航空队的工作,1920年国民政府为讨伐盘踞广东的叛军,创建不久的航空队便开始执行任务,除散发传单外并协同陆军作战,杨仙逸与张惠长并驾驶水上飞机,自珠江起飞轰炸广州督军公署。
清末,孙中山于海外为筹措革命经费进行募款时,曾获当地华侨赠送两架奥地利制艾瑞克型机(Etrick),华侨希望该款飞机能用于革命行动中,不过当飞机运抵中国南苑之时,武昌起义已成功。中华民国政府于1911年10月10日在南京市成立,新任副总统黎元洪对航空有很大的兴趣,对这两架飞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向法国采购12架高德隆(Candeon)G-3双翼教练机,并聘请两位法籍飞行教官来华创办南苑航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