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会 为什么说省会独大发展模式不适合湖南,你怎么看?

为什么说省会独大发展模式不适合湖南,你怎么看?

在回答题主“省会独大发展模式”的问题前,首先来分析湖南省内的城市发展指标情况;

湖南省2020的GDP初核为41781.49亿元,排在全国第九位,虽然长沙的GDP还未正式发布,但大概在12000亿元左右,粗略计算,长沙的GDP占到湖南全省总量的29%左右。再看一下十年前的GDP数据:2010年湖南省实现GDP15902.12亿元。长沙市 4547.06亿元,省会在全省的占比约为28.5%,十年来长沙GDP在一直较稳定在30%以下,长沙占湖南全省12.4%的人口,占全省近29%的GDP,

这样一对比,确实相较于省内其他地区占尽了优势,那么长沙GDP占全省的比重,跟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情况怎么样呢?拿2019年的数据来看,长沙占全省的GDP比重排名全国第11位,算是中等偏上。最高的是银川、其次是长春,占比超过50%,隔壁的武汉也超过35%。

以省内城市GDP排名最为稳定的前四强为数据:

长沙,2019年GDP高达11574.22亿元,

岳阳,2019年GDP是3780.41亿元,

常德,2019年GDP是3624.21亿元,

衡阳,2019年GDP是3372.68亿元

从城市数据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湖南省的城市发展经济指数并不是一强或是单核性质,同时在省会城市之外,又确实没有第二城能较大的拉近与长沙的比例,无法走省内“双子星”模式。而是形成了全国较少有的“一核多强”的省内城市发展势头,这种省内城市的发展情况体现了省内城市发展的更均衡性,更全面性。让省内城市能形成一种多层次呈梯队发展的态势。以长沙为一核的领头城市,以岳阳、常德、衡阳、株洲四强为第二梯队,以郴州、湘潭、邵阳、永州为中等发展的第二梯队,以益阳、娄底、怀化为第三梯队,以湘西州、张家界为第四梯队。

题主问的省会独大确实是目前国内很多省市发展的一种城市化模式,同时还有另一种模式就是“双城”模式。省会独大的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较为近期,同时又越来越形成一种趋势化,如最典型的代表城市:成都、西安、武汉…,这种模式的省多为中西部省市,省内城市经济普通较为落后,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时代脉动。在新型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省会的政策资源倾斜、产业基础、科教文卫的高度聚集而形成了在省内单核独大的现象。通过已一省之力打造一个核心极。通过聚集、辐射、规模化,让地方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一个强有力的话语权。同时才可以在全国城市区域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资源、政策与人才。对一个区域来说,中心城市不做做强,外来的高端要素就难以汇集和发展。尤其文化贸易等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而这些资源在省会城市最为突出,打造强省会有利于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另一种双城模式,代表性的如:青岛与济南、广州与深圳、福州与厦门、杭州与宁波…,这种较出现在东部沿海省份中,省内经济相对发展较为均衡,省内城市发展的通达性与联络性更为开放活跃。在某些区位与资源上除了省会城市外第二城都有一个特性:就是普通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与政策性。青岛与厦门的海港,宁波的海港与历来有名的宁波商帮,深圳的经济特区与近香港区位。这些城市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发展家底与集群优势。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甚至在科教文卫方面都有当逞不让之势。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到底省内以一核强省会的发展模式还是一核多强的发展模式更有利于湖南省?近两年,都市圈的发展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量。在各大都市圈里,省会城市纷纷不断扩大区域范围,提高城市首位度,而这些强省会也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在中国城镇化后半场,用省会城市驱动都市圈经济发展似乎成为最有效的方式,这是否意味着强省会出现是一种必然?

在中国每个省份的情况不太一样,因不同省份的自然资源、历史发展、交通产业等综合因素不同,省内发展可能出现省会发展一枝独秀,也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三个实力相当的城市,这个时候,省会在某些方面会有缺陷。

一种情况,像武汉、成都、西安,这种从自然还是历史发展来看,相对省内其他城市,比较优势明显的省会城市,推行强省会战略是没有问题的。以武汉为例,武汉的教育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积累了大量的工业资源,有着“ 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地位,在省内几乎没有可以与它匹敌的城市,武汉推行强省会不足为奇。

另外一种情况,像福州、济南、南宁等省会,并没有很好的内河航运条件,同时,在他们各自省内,已经有了厦门、青岛这样经济发展突出的城市,各自都是很好的港口,如果真的相信市场在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还硬性地通过行政手段要把省会做大,那就不一定合理。

而就湖南省内的城市经济分析比较,常年位居第二的岳阳,常德,就区位地理,交通与产业是对省城长沙在城市发展条件上与资源配置上是不可能双子城模式,但确又在省内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

以岳阳为例,位居湘北,衔远江,吞长江,勒守省内航运“七寸”,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等国家交通主动脉在市区交织成网。湖南唯一的国际贸易口岸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城陵矶港通江达海,设有城陵矶综合保税区。该市形成水陆空铁四位一体综合性大交通格局。人文深厚、风景秀丽,同时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衡阳:衡阳城区横跨湘江,是湖南省以及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湘桂铁路是西南,广西,北上通往华东华中的咽喉之地。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湘桂铁路、湘桂高铁、吉衡铁路、怀邵衡铁多条重要公路、铁路干线在此交会。衡阳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城市之一,拥有湖南第一家综合保税区和国家级高新区,被定位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全国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衡阳的历史文教基础同样深厚。

同时省内的常德在产业发展,怀化的交通枢纽与区域影响力,郴州在对接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有区位优势。每一个城市都着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优势,也造就了湖南省内城市的百花齐放,多点开花的均衡发展局面。

这也是省政策在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大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核心增长极,带动‘3+5’城市群发展;建设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岳阳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支持衡阳建设现代产业强市;建设沿京广、沪昆、渝长厦通道的三大经济发展带;推动长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区域板块协调联动发展。因地制宜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加强财源建设,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继续巩固和扩大长株潭这个核心增长极的基础上,培育岳阳、衡阳两个省域副中心,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1)湖南文化旅游发展宣传力度不够:

湖南省是一个西南高,东北低的扇形面积,境内有湘、资、沅、澧四条河流,形成了冲积平原,气候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历来是鱼米之乡。过去由于受地理条件制约,交通设施的落后,阻碍了西部和西南部的经济发展。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京广沿线和洞庭湖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近年来,长沙借助省会的教育资源,行政功能,区位优势,虹吸效应成为了投资热土,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了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其实省会城市一家独大模式发展并不符合湖南,甚至影响了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不了地方优势和特色。毕竟长沙空间窄小,拓展空间有限,受水位的影响,没有港口优势,制约了大宗货物的运输,增加了物流成本。其实,湖南适合经济发展的城市不仅仅只有长沙,还有岳阳、常德、衡阳、郴州、怀化。岳阳有港口优势,纳四水、通长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港口城市,宜业、宜居,工业基础雄厚,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常德地处沅水、澧水下游的洞庭湖平原,水利和物产丰富,腹地广,是武陵山区的物质集散中心,随着长益常高铁的通车和呼南高铁的建设,即将成为交通枢纽,幅射能力和发展空间不可限量。衡阳、郴州、怀化都各具特色,都具有区位优势,可以带动区域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湖南发展要下一盘大棋,早布局,发挥每颗子的作用。下好每颗子,协调配合,提升竞争力,将人才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争取在十四个五年计划中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