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乐购物 发展湖区国家公园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发展湖区国家公园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适应国家公园制度实施,各地推进旅游发展的格局必然带来新的变化,旅游行业对旅游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工作手段也必将迎来与时俱进的调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在总结梳理9个试点单位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酝酿已久并经过反复研究、多地试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可望在全国逐步推开。

国家公园作为核心旅游资源整合与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将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将涉及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消费趋向、旅游经济增长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目前预见其影响大致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公园作为新兴的核心旅游资源品牌,将在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塑造中发挥主导作用。国家公园作为一种较大空间尺度的旅游资源集合体,可能包含很多景区,也会在空间上跨越几个城市甚至省份。随着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建立,具有整合概念的国家公园品牌会得到逐步强化,而其所包含或跨越的景区、城市甚至省域品牌会相对弱化。这种情况在已经实行国家公园制度较早的北美地区比较典型,比如,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全国的国家公园实施了上百年的系统化管理,使全国59个国家公园具有很大国际影响力,加上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代表的各类媒体长期围绕美国国家公园进行了多种方式的立体推广,使国家公园在公众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美国的州和城市等品牌在旅游方面的影响力则远远不及国家公园,可见国家公园品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尽管国家公园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短期内不会出现美国那样国家公园主导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局面,但随着这项工作在面上的持久推进,类似的局面也会逐步出现并得到强化。比如,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首批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都体现了跨省域、景区和城市乃至省域品牌的特点,这已经初步预示着国家公园体制建立后可能带来的新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体系,这对传统的围绕省域、城市和景区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做法是一种新的颠覆,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可能具有全局性和深远性意义。

二是以大尺度整体性保护为核心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对旅游资源利用方式、旅游者游览方式都将带来显著的影响。国家公园模式强调保护优先的原则,为此,如何更加谨慎、科学地处理保护与利用关系,对于旅游发展来说比以往都更加具有挑战性和必要性。有限的旅游服务设施必须在严格服从国家公园规划的前提下才可能得以批准,而强调大量酒店设施建设的旅游度假区不可能与国家公园在空间上有重叠。从旅游者来说,由于国家公园空间范围比较大,自驾游是重要的选择,而参照北美国家公园的做法,对车辆收费可能是新的类似现有门票的准入方式;旅游者在国家公园内的游览范围、线路会有比较明确的限定,低碳的生态旅游方式将作为国家公园推荐和倡导的游览方式,从而使国家公园成为科普、修学教育和推进生态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是国家公园管理制度的实施会对各地方的旅游产业增长方式和旅游管理体制产生各方面的影响。公益性、共享性是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的重要价值取向,为此,国家公园普遍采取低门票准入或者免票制度,除必要的经营性服务项目

如何构建全域旅游保障体系?

据报道,5月份文化和旅游部未来将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继续锁定市场顽疾,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或者变相强迫购物消费、“一日游”乱象等突出问题,加大整治力度,不断净化旅游消费环境。

报道称,今年五一期间,贵州省“行游贵州”预警提示系统上线试运行,动态发布各主要景区实时流量及通告信息,引导广大游客合理出行;安顺黄果树景区旅游警察全天候巡逻,及时查处侵犯游客权益、破坏旅游秩序的案件。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相关负责人尚生龙表示,大众旅游时代,全域旅游成为国家战略,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模式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模式纵深转变。在这个背景下,就更需要建立适应全域旅游时代的假日管理保障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不光是假日旅游,全域旅游也有“全时旅游”的概念,真正做到全方位的立体化保障未来还需要立法层面的跟进。

文章来源:央广网

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逗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地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逗依赖症地。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地,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