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如何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

如何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

如何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

异地扶贫(搬迁)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异地扶贫搬迁完成是个大工程,除了完成搬迁工作,成功移居群众,还有后续一些列的民生工作要跟进并完善。而,如何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工作,让搬迁群众生活的更安稳和幸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大方面:

社区内部综合治理社区内部综合治理又包括三方面:社区综合服务,社区环境管理及治理工作。在社区服务体系方面,要完善配套超市、邮政网点、商业银行网点,诊所或医院,社区服务及群众互助服务平台,建立养老和儿童服务设施,形成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在内的民生公共服务综合体。在社区环境治理方面,物业管理模式可选择通过聘用物业服务企业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或交由街道办、社区居委会托管、业主自管等方式来实施物业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对社区内部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社区内部车辆停放,秩序安全,日常清洁卫生等工作。在社区环境治理方面,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对社区内违规搭建、乱丢垃圾、违规停放车辆等占道行为,进行及时管理和查处,必要情况进行惩治。

相关机制和宣传教育在建设社区组织体系方面,要分情况建立组织和机制,搬迁群众安置到城市内部的,组建城市居委会。搬在农村、乡镇内部,则建立村委会,完善村规民约。若搬迁的居民量比较大搬到区域大且集中的地方,除设自治组织以外,还要设街道和乡镇。在建立机制制度方面,建立居民之间民主协商机制,群众的办事上访机制,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对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在加强政策宣传引导促进社区群众融合方面,要通过张贴宣传稿,发放宣传手册,社区播报,组织讲座等方式开展社区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大推进移风易俗和科学普及,引导搬迁群众提高法制观念,增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及共同体意识,形成正确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增强搬迁群众对安置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鼓励其积极参与社区内的集体活动。

后续就业安排在完善就业工作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农村及乡镇地区,可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蔬果种植、畜牧养殖、纺织等产业,建立就业帮扶工作组,开展就业技能的培训,提升种植技术或劳动技能。结合第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建立生态观光园,乡村旅游风景区等推动农业增产、增值,使搬迁群众获得更多收益,达到脱贫致富。另外,对生活困难的群众或存在返贫可能的群众的收入情况建立监测预警机制,防止返贫。

通过以上三大方面的综合安置社区治理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我们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完成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应该设立一个社区自治委员会,让居民多多参与其中,让他们有主人翁的意识。

对于异地搬迁的用户来说刚刚来到还是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因此社区的管理应该是要体现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让她们感受到温暖,从而更快融入集体。

异地扶贫搬迁安置。本身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党和国家为了消除贫困的一项具体举措。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社会稳定。稳定的前提是老百姓有稳定的收入。到解决了老百姓有稳定的收入。自然也就和谐了。

首先要登记好异地搬迁的人员,一家一户逐步登记清楚;其次是选出楼长作为代表,来参与制定一些管理细则,并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作用;最后要形成网格化治理的方式,做到精细化管理。

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请你为此次出行提出可行的建议?

学校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提出可行的意见:组织一次登山活动,春游,踏青,观看山景,可以组织登山比赛,同时避开人流高峰。

要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请你为此次出行提出可行的建议,那么我就建议学校组织春游活动中,一定要以安全第,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的,也可以不去

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首先要统计好有多少个人同时出行的方式是怎么样的,要租多少辆车去哪个地方这些都是要注意的。同时应该给老师分工每个老师带队多少人。

“精准滴灌”,用心为群众办实事,创新养老金融服务供给,从手机银行界面及菜单、物理网点改造等方面优化功能和服务,老年客户转人工客服平均等待时长缩短40%;“电子亮证”服务在全国7个省会、地级城市上线……一系列利民举措的落地,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人群。交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还积极与各地人社及就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创业担保中心等对接,创新运用项目制业务模式,整合服务对象清单、信息共享、风险分担等资源,为各地重点就业人群定制创业融资服务方案。近年来,交行已在湖北、内蒙古、辽宁、山西、江西、黑龙江、江苏、湖南等全国24个省区市落地创业担保贷款等项目,扶持一批重点就业人群干事创业。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交通银行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专项政策、专营机构、专业合作、专属产品等持续推进。在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湖北、陕西、深圳、苏州等多家分行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特色支行;面向国家重点关注人群,制定专属信贷产品“双创贷”,并在湖北率先落地;对接工信部为“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在长三角区域创新推出“交银科创”系列金融产品。通过不断探索新时代大格局下金融价值取向与功能作用的更新,重塑银行服务投送能力,尽可能让更广泛的机构和个人便利地获得金融资源,是交通银行矢志不渝的追求。而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更是当今金融行业发展必然的内在要求,交通银行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发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的作用。

图为南粤古驿道――梅关古道。

一、“研学游”活动的内涵和发展背景

广义上的“研学游”概念,是风靡西方世界、经久不息的国民素质培训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以培养寓知识和生存技能于一体的整体性国民素质为终极目标,是国家强大的基石之一。例如,闻名于世的1908年英国“童子军”训练营便是成功的范例。狭义上的“研学游”,即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拓展视野、学以致用,增强社会公德体验的活动。

2013年2月,国办首次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8月,该设想通过《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11月,“研学游”由国务院所属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交通部、文化部、旅游局、团中央等11个部门重磅推出,在不少省区取得了明显效益。

“南粤古驿道”项目于2016年2月正式列入广东省政府工作规划,具体建设工作由示范段扩展至重点段,正在全省范围内持续稳步推进。广州位于南粤古驿道的十字路口的枢纽中心位置,不仅坐拥夏街古道、大官路、百步梯遗址、钱岗古道、京溪古道、黄埔古港、南海神庙、莲花塔、溉洞古道等9条优质线路资源,且独居全省旅游业的龙头。“古驿道”与“研学游”双元素的驱动,将推动广州传统孤点模式向全域模式转轨,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古驿道活化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示范,为实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提供相关路径。

二、在南粤古驿道开展“研学游”活动的必要性

“古驿道”与“研学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效应。古驿道作为一种待开发的静态自然、经济、文化资源,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板石路面、凉亭、古桥、古堡、古寨、古碑刻、古路引、古民居、古书院等各类遗存。其文化内涵涉及疆界版图文化、商贸驿邮文化、族群迁徙文化、民俗宗教文化、红色军事文化等方面,是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缩影和载体。而“研学游”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人流活动,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融野外旅行、探索研究、体验式学习为一体的综合社会实践。很明显,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寻游、挖掘学习的文化目标载体,而后者为前者找到了体现和提升实用价值的人群客体。通过二者的合璧联动,丰富的古文化综合体可以转化为民众的良好精神滋养。

“古驿道”与“研学游”可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合力发挥引擎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成为“美丽中国”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广州自古位于驿道交通的枢纽之地,商旅往来不绝于途,交通、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式源远流长,不仅沉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大改善旅游线路、绿道建设,使得古驿道沿线的乡村旅游、户外体育运动赛事日益产业化、规模化,文旅结合在乡村建设方面的成效日渐凸显。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研学游”特色旅游活动,其所牵涉的青少年群体庞大,研游地理区域尤其适合古驿道沿线的乡村,为古驿道与“研学游”提供了合作发力、引擎带动的良好契机。

“古驿道”与“研学游”的融合发展有助于“精准扶贫”的推进。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任务即走出一条大都市型的“精准扶贫”之路。广州市古驿道沿线的贫困乡村主要集中于增城和从化两区。其中,增城现存4条古驿道的沿线两侧大约分布着150个行政村,这一数量为增城行政村总数量的50%。从化区现存古道遗址5处13段,与古驿道存在密切关系的有民乐村、溪头村、新兔村、平岗村、上塘村、狮象村、宣星村、石联村、潭口村、红旗村、小坑村等90个较为贫困的自然村。“文化+旅游”的方式对于“精准扶贫”有其特定的意义,“研学游”尤其带来了新的学生群体,以及写生、作画、新科技微拍、制作,及创客创意文化体验等,为乡村脱贫提供了新的可尝试的方式。

图为南粤古驿道。

同时,古驿道具有延绵越境的特点,意味着在跨区域、跨省市县延伸发展中会孕育更多的合作机遇,尤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而言,具有近水楼台的便利。

三、在南粤古驿道开展“研学游”活动的举措

(一)营造文化传承的“研学游”阵地

1.南粤文化古迹主题

2017年11月,广东省政府颁布《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拟打造六条古驿道线路,覆盖全省103个区县,串联1200余个南粤文化节点,延绵里程11000多公里。当前,广州共有9处古驿道遗址:夏街古道、钱岗古道、京溪古道、大官路、百步梯遗址、黄埔古港、南海神庙、溉洞古道和莲花塔遗存,串联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侨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宦游文化、邮驿文化、迁徙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等传统文化。打造南粤文化古迹主题“研学游”活动,有利于传承和活化利用南粤文化。

一是推出与现行国家教材内容高度契合的、分层级指向青少年群体(大学、中学、小学)的传统文化“研学游”线路:“秦平南粤古道研学游”“古驿道宗教文化研学游”“十三行古迹研学游”等,形成与教材相对应的实践场景。采用与学校和企业定向、定题合作的新方式,承接新的教材改革的使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青少年教育教材枯燥的难题,在亲身亲历的过程中,提升青少年高素质教育的实效。在弘扬古驿道“研学游”历史文化品牌的系列活动中,可以学校传统的春游、秋游、节庆游等作为切入点。

二是推出“南粤古驿道历史名人――研学游”线路:“赵佗入粤古驿道寻迹研学游”“梅关通道唐代宰相张九龄寻迹研学游”“韩愈、苏东坡寻迹研学游”“肇雷古驿道冯子材寻迹研学游”“潮惠古驿道刘永福寻迹研学游”等,通过南粤古道上的名人事迹熏陶后人。

三是推出民族与地域特色文化“研学游”系列:“客家文化研学游”“潮汕文化研学游”“广府文化研学游”“云浮郁南古道僮族遗风研学游”“粤西北古道瑶族文化研学游”等。广东省是全国56个民族成份齐全的省份,截至2016年12月,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为362.07万。其中壮、瑶、土家、苗、侗等5个民族人口又占全部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可通过推出民族与地域特色文化“研学游”突出广东民族特色,增强中华大家庭的海外传播力,加强与海内外华侨人群的联络等。

图为岐澳古道。

此外,还可推出面向老年群体的“南粤文明寻根――研学游”系列线路:“南粤古驿道史迹研学游”“古驿道沿线农场――回头看――研学游”“共和国同龄人驿道采风研学游”等。根据《广州统计年鉴》的数据,2015年和2016年,广州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7.27%和17.76%;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61.8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18.03%。《广东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预测今后三年内全省城乡老龄人口将达到1518余万人,比重上升为15.8%。加之,各地老年文娱活动多样化发展,老年群体出游活动不断增多,“南粤文明寻根――研学游”系列线路具有广阔市场。

2.侨乡文化遗迹主题

广东是著名侨乡,拥有海外华侨3000多万,分布于东南亚、欧洲、美洲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东省政府规划中,强调了要打造《世界记忆》侨批和银信文化遗产线路,拟依托银信和侨批等遗产筑牢华侨与祖国亲人间的情感纽带与经济纽带。诸多华侨名人故里、公共建筑物、碉楼群、工厂遗址、银信银号等在客观上已成为“研学游”活动的场所。

一是推出侨乡文化系列主题“研学游”活动:“叶落归根――南粤侨乡研学游”“珠玑巷宗族――迁徙文化研学游”“开平碉楼与村落――华侨文化世界遗产研学游”等。位于古驿道南线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华侨历史资源,于200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项目。“侨批档案”也于2013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记忆遗产项目。目前,广东省的教育、旅游部门对素质教育日益重视,不少古驿道沿线政府也主动行动,每年举办一定数量的地域性华侨文化活动,可借此机遇,注入“研学游”因素,使之填补海内外华人的集体记忆情感空间的“思乡”“归乡”主题,做强华侨文化旅行事业。

二是推进南粤古驿道故事主题的影视开发。此前《让子弹飞》大型影视曾引发轰动,南粤古驿道在大片中壮美入景,但在本土却一直没有得到深度开发,后续影视精品佳作缺乏。近几年来广州大学生自拍族火热,古驿道在作品中不断闪现。建议由广州市共青团和高校学生会搭台,启动古驿道自拍“研学游”活动,使之成为固定项目,充分实现与古驿道活化利用工程的对接。

图为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汕头西堤公园。

3.革命红色基因主题

南粤古驿道红色遗址不同于其他革命遗址之处,即在于古驿道红色革命事件的多样性、流动性、抗争求胜的英雄气概。

打造革命红色基因主题“研学游”,一是结合粤北的乐昌、茂芝、梅岭、大浦、武江等地近百年来民间口相传颂的红色革命故事内容,推出探寻粤北、粤东古驿道革命领袖故事主题的“研学游”活动,如毛泽东飞舟险渡韶关乐昌九泷十八滩、朱德主持召开“茂芝会议”、陈毅指挥梅州大埔三河坝战役并在梅岭写下著名诗篇《梅岭三章》、红七军“血战梅花,强渡武江”等。该线路可结合乡土教材内容和古驿道上众多革命先烈用鲜血书写的传奇故事,在各类革命纪念性节日或文化节点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进行,形成灵活多样的红色主题文化“研学游”之旅。此外,还可通过在南粤古驿道开展长征之旅体验活动如寻迹“微电影”拍摄赛事和举办红色文化讲座扩大古驿道声势。

二是通过突出“研”的趣味,在“游”中推出亮点,从而在“古驿道研学游”过程实现与大众媒体的互动,以集聚人气。1927年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中的教导团、警卫团、赤卫队、黄埔军校特务营等共1200余人,途经黄花岗、瘦狗岭、龙眼洞等,经过多次战斗,陆续到达花县县城。12月16日,在花县第一小学(花峰书院)进行了整编,称为红四师。红四师成立遗址是见证广州成为最早的人民军队诞生地的物证,其所记载的光荣革命历史,是“研学游”的珍贵素材。可针对性地在此开展“研学游”活动,组织参加者参与寻找弹痕、采访当地老人等,将其作为一个探寻和宣传活动,由此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二)开启乡村生态系列“研学游”活动

1.南粤山川地貌主题

山川地质风貌“研学游”是与学校教材紧密结合的一种主题旅游形式。粤北古道沿线的广东丹霞山地质公园是2004年中国首批入选的世界地质公园,代表了广东地貌的资源优势。

一是以打造南粤古驿道韶关丹霞山地貌“研学游”为龙头,同时,正式列入省、市两级指定的大学、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实习基地。在寒暑假和公假期间,教育和旅游部门以下文形式委托学校组织各类集体地貌“研学游”,引导优质资质的旅行社负责组织承担。在山川地貌“研学游”的举办过程中,邀请当地新闻媒体、科教部制作组参与其中,为其免费提供相关的、可拍摄入镜的自然科学游情趣素材。就当下科教片市场行情实况分析,此举属于雪中送炭,可以便捷地换取电视台、电台等媒体的公众娱乐、生活频道等的支持。

图为丹霞山。

二是开辟新的南粤古驿道特色地貌“研学游”,受众群体面向社会大众,但以青少年、中年群体为重点目标人群。路线选择以江门、潮州为主。就目前的情势分析,江门已成为一个示范性地貌景观“研学游”地点。其自然地貌资源包括:位于江门市海宴镇东南沿海区域,与上下川岛隔海相望的蓬莱仙岛、台城东北的石花山、台山东部古兜山林场下面的石笔潭,以及位于台山北陡镇那琴那腰湾等。其中,那琴那腰湾被誉为“海上石林公园”。目前,这里均以地貌资源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组织引导仍然不足,是南粤山川地貌“研学游”的优良切入点。

2.南粤绿道专线主题

世界绿道概念于1985年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而其真正的实践活动则始于2009年起的广东珠三角绿道网的大手笔建设。2016年,国家建设部颁布了“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标志着绿道在中国生根落地。南粤古驿道《总体规划》指出,古驿道线路的最终追求目标是通过古道、步道、绿道、风景道、水道等多元的线性载体,串联沿线古迹以及自然景观等节点,为公众创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线性文化空间。广州地处古驿道的“十字路口”,具有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可以率先串联古驿道与绿道沿线贫困村落的自然美景、人文美景等,组装推出复合型的“绿道体验线路游”。

今年属于重点段建设时期,南粤古驿道重点段正在加速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研学游”复合体,以此为龙头,能够产生“绿道+体验”的明显共振社会效应。在其多样化的绿道和古驿道连接区域,广州市可以主动引导、优先聚焦于沿线的贫困乡村,一对一精准设计可以对接的微型主题,形成绿色专线“研学游”活动,如“绿道古迹摄影研学游”“瑶族文化‘发现之旅’单车游”“古驿绿道民居游”等。

3.美丽乡村生态主题

一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与旅游单位的积极性,将古驿道乡村生态研游项目,整体委托给政府指定的旅行社组织实施,以非营利为目标,优惠使用政府规划建设的59个区域服务中心、255个一级驿站站点资源,引导体验古驿道沿线的自然景观。

二是在古驿道乡村生态“研学游”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催化都市后花园游、节假日短途游、农业生态研游等项目,扩大参与人群,提升社会效益。

三是随着“研学游”活动的广告资源附加值的显现,面向企业,推出冠名权等项目,用于平衡前期支出。在各高校启动美丽广东乡村生态“研学游”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群体提供国情、省情认知的社会实践。后续给予旅行社的回馈项目可以设置为――南粤山水情趣游、探寻游等,这种合作,将受益于政府引导性旅游项目平台。

(三)催生文化创意“研学游”新领域

1.古驿道文化遗产主题

广州市的从化、增城古驿道沿线的众多乡村,本身也是古驿道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驿道资源,转化为旅游开发的特色优势,推动振兴工作的力度。当地古驿道遗产的文化内涵,通过亭、台、桥梁、建筑物等各种文化标识显示出来,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在2000年广州市开展的第六次文物补查工作中,市文广局对从化太平镇钱岗古村和红石村的古道民俗遗迹和故事,都进行了初步采集,为后来的扶贫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在2016年起大力兴起的古驿道活化活动中,我市传统文化旧址和文化要素在经过处理后,尤其为民众所熟悉和亲近,可供开发的用途多样。将南粤古驿道沿途村落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历史文化遗产遗存进行分类,可以进一步确定不同内容和名称的“研学游”项目。本调研报告结合我们已经搜集到的一些地方的做法,或者拟尝试的做法,提出以下若干具有可行性的主题线路:

一是以地域文化为特征,推出古驿道文化遗产“研学游”。如广府文化“研学游”系列,包括宦游文化、邮驿文化、迁徙文化等。

二是以艺术类型为特征,推出古驿道文化遗产“研学游”。正如省领导所指出的,在组织展示瓷器主题的“研学游”活动中,完全可以将古窑遗址、瓷器制作工坊、有关瓷器博物馆等相关景点串联起来,引人入胜。

三是以器物类型为特征,推出古驿道文化遗产“研学游”。在与古驿道有关的各种文化遗产的“研学游”活动中,对于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如步道、茶亭、驿站、路碑、残桥、古码头、候船亭等,进行精雕式的选择,梳理不同的主题,依托其原真性而拓展“研学游”活动,在“研学游”中加以合理保护和开放利用。

2.文化体育赛事主题

目前,广州古驿道沿线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工作,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主要表现在:品牌化、本地化、精细化、节日化,在互动中形成稳定参与群体,以达到长效运转。去年3月举办的“2018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选取了广州从化以及省内相连区域等9个古驿道的古村落,古码头,古城区同步举办,发挥了很好的整体规划效应,通过古驿道延伸线,连接了不同的乡村“文化散点”,助力扶贫。

图为2017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启航。

其进一步的提升空间还在于:“研学游”文体赛事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与民俗舞台、社区广场、校园操场相结合。目前的文体活动,大多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由政府出面定期召开南粤古驿道“研学游”品牌研讨会、发布会。有的与共青团组织、旅行社、教育部门、学校方等进行多方合作,初步形成了借力、接力的效果,显示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旺盛人气。下一步,可以使“研学游”承担部分学校的文体教学功能,推动课程革命,引入各类创意设计赛事,则其长效效应或规模效应将得到更大提升。

3.区域“驿趣”人文新景观主题

围绕古驿道已开发出若干“研学游”主题项目,如增城万人徒步大赛、绿道骑行大赛、从化古驿道创意文化大赛等,促成了“驿趣”人文景观的形成和丰富化。另一方面,广州古驿道与特色小镇建设的结合力度也已加大,推动了“驿趣”人文景观迅速升温,更加凸显了都市“后花园”功能,也在大湾区环境中显现了新的吸引力。将广州打造成为大湾区的“后花园”,在实施举措上可从古驿道、“研学游”、乡村振兴三个视角着眼,统筹古迹猎奇、风情观光、群体人文体验学研、村域产业特色、电子商务新业态等要素,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商务”等集约化发展的田园综合体,驱动塑造休闲娱乐、多态共生相融的魅力“后花园”。通过强化古驿道沿线的古村及村内文物单位修缮和保护,擦亮本地文化品牌(如从化北回归线游品牌等),启动古村古镇美食节活动,增强体验等。例如,通过现场体验,使游客欣赏传统造酒工艺过程――发酵、制曲、装酒等,及近距离体验醒狮表演、大锅菜试吃、“头酒王”及“芥菜王”评选等精彩活动,使民宿、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农家菜等相结合的效应形成。

(四)探索精准扶贫“研学游”服务方式

1.“特色小镇+网红村落+商都记忆”全域游主题

目前广州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产业振兴,尤其是旅游业振兴日益多样化。特色小镇与网红村落、商都记忆整合发展,可便捷打通乡村产业资源与更广阔客户市场之间的连接渠道,同时,借助优势文化元素持久提升品牌价值。

自2016年底从化启动第一批10个市级特色小镇之后,今年11月,从化区发布《从化区特色小镇发展报告》,拟在巩固提升首批特色小镇产业和管理运营品质的基础上,继续谋划并启动第二批9个特色小镇:艾米稻香小镇、赛莱拉干细胞科技小镇、鲁班小镇、古驿道小镇、画田小镇、梅树小镇、生态设计小镇、溪头徒步小镇、香蜜山小镇,实现特色小镇各镇(街)全覆盖。从化特色小镇继续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为首要目标,强化精准扶贫针对性,根据贫困村的自身资源禀赋,谋划特色的主导产业,避免千村一貌。增城则格外重视对特色小镇的精品化打造。由增城区1978电影小镇艺术馆启动的亲子“研学游”活动即是典型一例,其要素可以提炼为:赴倚丰缘生态农场、莲塘印象园观摩学习,赴惠如山庄实操项目体验──亲子农业项目启智鉴赏、DIY农庄食品制作、生物学知识拓展。“研学游”活动的大力铺开,正叠加式地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图为从化特色小镇莲麻村。

当下特色小镇依托实体产业客源、客流,发挥了很大的能动作用,网红村落以省内远程客源、客流为主,将带来更强的辐射力。2017年6月,“基于大数据架构的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成果展示暨中国古村落传播力指数发布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在对全省204个古村落的“打分”统计中,广东省最有知名度和网络传播力的十大古村落出炉。广州海珠区的小洲村、南沙区的沙湾古镇的得分居第一、二位,其他依次为自力村(碉楼群与村落)、天马村、苏家围、龙湖古寨、翠亨村、前美村、i头村、桥(侨)乡村。2018年12月份点击率稳定居高的网红村落石板沙村提供了精准乡村振兴的操作样板,即本村咸水歌互动表演、乡村海景摄影、海产干货线上线下出售等核心项目三合一,客观上促进了珠三角全域旅游发展。

千年商都风情记忆,是“研学游”中的金色招牌。广州北部、东部的大量官道、驿站(例如著名的南雄珠玑巷古道对接广州北部)和南部、西部的水道,都大大提升了古文化意蕴和烂漫诗意,凸显了广州地域商业文化的风采。千年商旅、千年驿道十字路口的地理优势,使得广州郊区众多贫困乡村有足够的机会进行精准定位,精准设计接地气的产业、产品或旅游文化服务项目,借助广州政府主导的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用好网络宣传和信息资源,及时找准发展新路径。从化区莲麻村即是古驿道风情记忆和特色小镇的典型结合体,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精准脱贫案例,可作为其他贫困村实现精准脱贫的样本。

2.“国情认知+慈善行动”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扶贫协作。要做好做足精准扶贫工作,我们必须要对贫困地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在古驿道沿线村落开展“研学游”带动精准扶贫活动,比在闭塞的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可选途径。

扶志、扶智之所以成为难点中的难点,关键就在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培训的范畴,更多的是要着眼于增强自悟、自强与自学意识,由此达到扶志、扶智的目标。“研学游”能够大大激发双向互动交往,既让贫困地区的民众在频繁的对外接触中增加见识,激发志向,融入新时代建设理念中;又可以在国情认知考察的过程中,让外来游客认知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多地面对面提供对口智力扶持的需求意向,甚至提供主动的慈善捐助。2014年以来,多位在中山图书馆办画展的美术家,在演讲中讲到他们的写生主题和兴趣点,涉及了从化、清远等贫困地区的山乡场景和贫困典型人物。在古驿道研学游活动中,艺术家群体不断深入贫困地区写生作画的行动,同样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

以从化、增城古驿道沿线的贫困村为对象,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有目标、有选择地推出相应主题的“研学游”活动,包括以下内容:古驿道地域民族与民俗风貌欣赏、整村参观、贫困户走访、“爱我家乡”交流座谈会、“留守儿童面对面”交谊会、“山村长老告诉你不知道的往事”活动、“忆苦思甜──农家乐”、艺术写生现场活动等,会增强精准扶贫的效果,提高扶贫程度。《中国青年报》推出的“一对一”失学儿童帮扶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我们可以动员历次捧场广州古驿道文化大赛的商家,接棒推进爱心行动,将这类目标移植到广州市贫困村的精准扶贫中。

(五)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游”特色长廊

1.大湾区古道景观休闲游廊主题

2017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成为中央赋予三地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目前大湾区内重点打造的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中,珠海中山岐澳古道、广州从化古道、惠州罗浮山古道成为连接大湾区的最重要路段。围绕大湾区古驿道的“艺道游学”和“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活动,成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项目。广东省政府新近特别提议,要有效地串联沟通广州城的文化遗产、珠海和中山的岐澳古道、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遗迹、澳门的“世界遗产”建筑和历史城区、香港的文物径等,打造旅游新业态,丰富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三地互联互通。

《关于加快推进2016年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建设的通知》下发,自驾游相关环节的大幅改进;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正式开通运营,广州南至香港西九龙高铁最短运行时间仅47分钟,粤港之间进入“超级直通车”时代;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区域内的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日益加强,将大大促进大湾区观光休闲旅游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古驿道线路、绿道、地铁、城轨项目等迅速升级。

大湾区蕴含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是吸引粤港同胞来粤的理想观光休闲资源。同音、同族以及心理认同,大大促进了大湾区民众的友好旅行来往。进一步依托古驿道历史演化素材、民俗节庆风情、乡贤文化、特色成就展等,施以文物寻宝、音像视听等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魅力展示手段,活化古驿道记忆,打造大湾区古驿道观光休闲游走廊,将推动美丽南粤休闲观光“研学游”深度发展。

2.大湾区青年创业主题

在大湾区宏观规划的背景下,粤港澳青年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一环。今年以来,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不少部门如广州市团市委、广州市青年联合会等单位纷纷行动起来,以各种形式吸引港澳青年来粤创业。2018年5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给予了其更大支持,正式确定宝墨园景区为“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穗港高铁的开通,香港并入国内高铁网,则提供了更显著的便利。大湾区青年创业“研学游”专线宜分设不同的有市场意向的多元主题,如大湾区国情“研学游”、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地游览线、大湾区乡村发展“研学游”等,使南粤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祖国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民族文化遗迹等资源融为一体,提升“驿道窗口”的体验交流意义。

图为宝墨园墨湖。

作者简介:

邢照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注:图片来自南粤驿道网,南方网,网易摄影。)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广州社科在线”,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洪惠 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