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哪些古建筑不是文物 古建筑文物评估方法?

哪些古建筑不是文物 古建筑文物评估方法?

一、哪些古建筑不是文物

没有代表性,没有独特性,没有研究性的建筑都不是文物。

二、古建筑文物评估方法?

根据古建筑的年龄和艺术及启发现代人思维的创造价值来评估。

三、古建筑文物开发标准?

答:参照各个时代的《营建法式》对建筑的各个建筑部件进行科学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的评定.比如:上海的"真如寺大殿"评上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有一根元代纪年的大梁,他的说话是:对研究元代的建筑有着参考价值.

四、其他文物遗产中的古建筑有?

答古建筑有故宫,长城。

五、高大文物古建筑上应该安装什么?

在高大文物的建筑上面,都应该加上避雷针,其原理是当雷云放电接近地面时,它使地面电场发生畸变,在避雷针的顶端,形成局部电场集中的空间,以引导雷电向避雷针放电,再通过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

六、文物古建筑修缮由谁制定消防措施?

文物古建筑群需要修缮时,应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与使用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制订严格的消防安全措施,明确责任,并报主管部门批准

古建筑文物修缮原则包括安全为主、风格统一、预防为主、旧料利用。

1、安全为主

古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构件必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或走闪, 查定案时应以建筑是否安全作为修缮的原则之一。

2、风格统一

修缮的部位应尽量与原有的风格一致。做到尊重古建筑原有风格、手法、保持历史风貌。

3、预防为主

修缮应以预防为主,经常对古建筑进行保养和维修,把积患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4、旧料利用

利用旧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从建筑材料的角度看, 还可以保留原有建筑的时代特征。

七、古建筑文物修缮原则是什么?

  古建筑文物修缮原则:   (一)安全为主的原则   古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即使是石活构件也不可能完整如初,必定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或走闪,如果以完全恢复原状为原则,不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能降低了建筑的文物价值。

因此,普查定案时应以建筑是否安全作为修缮的原则之一。这里所说的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是否安全?比如,勾栏经多年使用后,虽然没有倒塌,表现也比较完好,但如果推、靠或震动时,就可能倒塌伤人。二是主体结构是否安全?与主体结构关系较大的构件出现问题时应予以重视。如石券发生裂缝、过梁断裂等就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与主体结构安全关系较小的构件出现问题可少修或不修。如踏跺石、阶条石的风化,少量位移、断裂,陡板石的少量位移。有些构件即使与主体结构有关,也应权衡利弊,不要轻易下手。如两山条石倾斜。如果要想把它重新放平,必须拆下来重新归位,这样山墙底部就有一部分悬空了,反而会对主体结构造成影响。总之,制定修缮方案时应以安全为主,不应轻易以构件表面的新旧为修缮的主要依据。  (二)不破坏文物价值的原则   文物建筑的构件本身就有文物价值。将原有构件任意改换新件,虽然会很“新”,但可能使很有价值的文物变成了假古董。只要能保证安全,不影响使用,残旧的建筑或许更有观赏价值。古建筑的修缮应“修旧如旧”已成为法则。这个法则包含着下列原则:能粘补加固的尽量粘补加固;能小修的不大修;尽量使用原有构件;以养护为主。  (三)风格统一的原则   经修缮的部位应尽量与原有的风格一致。以石活修缮为例,添配的石料应与原有石料的材质相同,规格相同,色泽相仿。补配的纹样图案应尊重原有风格、手法、保持历史风貌。  (四)排除造成损坏的根源和隐患   在修缮的同时如不排除损坏的根源和隐患,实际只能是“治表未治本”。因此在普查定案时,应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找出根源。在修缮的同时,排除隐患。如果构件损坏不大或无安全问题,甚至可以只排除隐患而不对构件做什么处理。常见的隐患有:地下水(包括管道)及潮气对砌体的侵蚀;雨水渗入造成的冻融破坏;树跟对砌体的损坏;潮湿和漏雨对柱根、柁头糟朽的影响;屋面渗漏对木构架的破坏;墙的顶部漏雨可能造成的倒塌,等等。  (五)应以预防性的修缮为主   仅以屋顶修缮为例。屋顶是保护房屋内部构件的主要部分,只要屋顶不漏雨,木架就极不容易糟朽。所以修缮应以预防为主,经常对屋顶进行保养和维修,把积患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六)尽量利用旧料   利用旧料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从建筑材料的角度看,有时还能保留原有建筑的时代特征。  在修缮时,人们或许对于旧石料舍不得轻易丢掉。而对于旧砖瓦往往重视不够。其实就砖瓦是大有用处的,现举例如下:   (1) 合瓦房挑顶后可改做干槎瓦。  (2) 合瓦或简瓦房可改做仰瓦灰梗。  (3) 瓦房可改做棋盘心屋面或起脊灰背。  上述这三种方法都不用添新瓦,而且还能减轻屋面的重量,为保留原本木构架提供了条件。  (4) 用旧条头砖代替简瓦,裹垄后可“以假乱真”。  (5) 用旧瓦做“瓦芭”,代替望板,经济实用。  (6) 干摆、丝缝砖经重新砍磨后重新利用。  (7) 即使是各种不同规格的旧砖混杂在一起时,仍然可以用来砌墙。尤其是外面抹灰的墙体,更没有必要全部换成新砖。  (8) 用“外整里碎”作法。外皮用新整砖,里皮用不同规格的旧砖。  (9) 旧砖“开条”。旧砖纵向分开,成为两块条头砖。这种方法可以是砖的数量增加近一倍。  (10)以砖代木。常见作法为“硬山搁檩”和“硬山搁柁”作法。把木檩直接放在隔断墙或山墙上,不用梁的作法叫硬山搁檩。把梁直接放在墙或转垛上,不用柱子的作法叫硬山搁柁。硬山搁檩多用于有顶棚的房屋。硬山搁柁作法多用于后檐墙,且柱子不露明(俗称“土柱子”)时。

八、古建文物修缮二级资质怎么办理?

古建公司可以增加此经营范围。需要先到当地文化部门申请,并通过审核后,报省级文物局审批办理。条件比较严格,主要是从业人员资质、业务经历等。

九、古建筑文物被列为危房后怎么办?

应该在古建筑物的周围拉起警戒标识,提醒人们来去注意安全。同时要经过有关部门评估,能否维修,如果能维修应该尽量维修,因为毕竟是古建筑,有他的历史文物价值。

十、不是文物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什么?

耐火等级较低

我国古代建筑大多是利用砖木建造而成的,其材料也是以柏木、松木、杉木等木材为主,并且古建筑中的木材因长期干燥和自然侵蚀,表面会出现许多裂缝,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容易燃烧起来。古建筑立柱大多是由多根木料拼接而成的,外裹麻布,涂以漆料,斗拱、藻井、门窗等构件也是如此。这些构件的比表面积较大,发生火灾时,他们的燃烧速度相对较快,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广。

古建筑内的所有木材都是传递火焰者,这便导致一旦古建筑发生火灾,就会迅速蔓延。我国古建筑多以木柱支撑屋顶,而屋顶又有大量木材加工而成的梁、枋、檩、斗拱、天花、藻井等构件。这种建筑构造类似于炉膛,燃烧条件良好。在火灾情况下,由于屋顶结实,内部热量不易散发,易发生“轰燃”。对于一些修建在高山上的古建筑而言,如遇火灾,火势蔓延的速度更为迅速,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立体焚烧。

防火间距不足

单体建筑种类丰富是我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并以此形成类型各异的院子。“廊院”和“四合院”又是院子规划的主要形式,无论是安全空间还是防火分隔,在这种格局中都相对缺乏,如果某一区域着火,得不到及时控制,便会导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情况。

各建筑之间缺乏相应的安全通道,也是我国古建筑的特点。一旦火灾发生,这样的构造也不利于人员的疏散。并且古建筑大都排列密集,一座建筑火灾的发生,将会牵连周边其他建筑。

地理位置相对偏远

我国基本上每个省市都会有自己的古建筑。为了方便僧侣的修行,一些庙宇、道观都会建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地带,一旦发生火灾,地形将会给当地的消防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

这些建筑中,大多缺少相应的消防水源,且消防设施相对落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火灾发生时的危险。一些建筑虽然设置了消防水源,但是扑救的困难程度也较高。

古建筑的道路普遍比较狭隘,其中一些还未修建车辆通行的坡道,消防车没有办法到达。古建筑在兴建过程中,通常只会设置少量进出口,还会安装相应的门禁设备,火灾发生时很容易出现踩踏。

人们防火意识不强

目前,多数古建筑已被作为宗教寺庙、旅游景点,与各地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成为风景名胜,吸引着大量的游客。然而,游客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消防意识不强也严重影响了古建筑的火灾防范。此外,一些单位工作人员对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重视不够,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存在的火灾隐患不能及时进行整改,极易引起火灾。

管理与使用不够合理

一些古建筑的主管部门存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情况,在管理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安全管理。很多地区将古建筑当做旅馆、库房、饭店等使用,对火源的管理不够严格,存在线路开关随意设置、电线乱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