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道 韩愈道德论的特点? 黄梅煮酒论英雄读后感作文?

韩愈道德论的特点? 黄梅煮酒论英雄读后感作文?

一、韩愈道德论的特点?

韩愈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绝对是少见的文学人才,他不仅在文学的发展上承担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在唐朝的政治上,最后做到了三品大员,政绩斐然。但他的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文学的引领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大力提倡儒学,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思想。

他还有一个趣闻,就是帮贾岛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那句名作:僧敲月下门。

二、黄梅煮酒论英雄读后感作文?

  煮酒论英雄想必是很多人都会很熟悉的,它的出处是出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故   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曹操外出见青梅挂满了枝头,望去觉得很美,忽然想到了望梅止渴这一   成语典故。恰逢此时又是煮酒的佳节,他就心生一念,何不邀刘备来共饮,借此机会也可试   探一下刘备,看他有无称帝和自己共争天下的野心。刘备如约而来,酒席宴上,曹操问天下   英雄有哪些,刘备随便答了几个,可都被曹操否定了,相反曹操则认为天下英雄唯有自己和   刘备两个人而已。  闻此言刘备惊得筷子落地,   正逢此时窗外雷声大作,   刘备从容的拾起筷子,   借口害怕雷声才惊落自己的筷子,这才遮掩了过去,消除了曹操的怀疑。              这则章节和故事是   《三国演义》   中我最喜欢读的,   就因为它被描写得很具有文学的趣味,   意境很美也很有诗意。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不难知道,曹操是建安时期着名的大诗人,其   诗更有建安风骨的美称。他邀刘备来饮酒是想考验刘备,这点是无疑的。不过于此同时这也   显示了他诗人的本色。青梅着在枝头,望去景象已经是很美,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的。此等美   景激发了曹操诗人的豪兴,想要赋诗一首,但一时间诗思不来,只好暂时作罢,若用青梅煮   酒,那当更能突显英雄的本色,所以才有了这一段与刘备的共饮与聚会。我对小说不是很喜   爱,   这可能是由于个人的偏好吧,   《三国演义》   的其它章节虽然读过了,   但觉得没有什么印象   和回味,唯独这一节我却是很喜欢的。对我而言,它是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回目和章节。              也正是由此节,   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曹操,   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军事家。  小说毕竟就是小说,它是可以虚构的,但作者罗贯中的尊刘贬曹倾向实在是很严重的。所以   曹操被描写成了反面的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代的奸雄。这从影视评书和戏曲中表现得   更为突出,所以人们就人云亦云地认为曹操是奸雄了。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三国演义》的   熟悉和喜爱毕竟远胜于   《三国志》   。  文学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和左右历史于此可见一斑。  人们对   于曹操的认识由于小说的影响虽然是有曲解之嫌,但是依我看这也没有什么关系的,我们不   是专门做学问的学者何必当真呢   ?   小说也原本就是共人消遣的和休闲娱乐的,   只要快乐那样才   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实际生活当中许多俗而不雅的人呼朋引类地聚在一起,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往   往也自命为煮酒论英雄。这一则也可以想见这典故影响的深远和广泛了。其实说这话的人也   未必就知道这典故的出处,或许也有知道的。结果是往往自命不凡,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更   是飘飘然,然飘飘了。在醉意朦胧中都认为自己是大英雄,借英雄的豪气还想在多喝几杯。  实际上真正的英雄确有着他独具的品格,胸怀坦荡,腹有良谋,行侠丈义,智勇双全,试问   当世真能做到者又有几人。英雄不是嘴上的空话,不是凭空的幻想,不是醉意朦胧里的豪言   壮语,他是一种优秀的品格,这种品格是超凡人的,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              现代是科学昌明的时代,酿酒业也发达了,也许再也不用青梅来煮酒了。我们谈到青梅   煮酒有些印象依稀了,   实际上是有名无实了,   只留给了诗人的某些诗意的想象和美学的熏陶。  不具备英雄资格的人却来煮酒论英雄,实在是有些僭越古人之嫌。不过在酒席之中能够陶然   地忘却了现世的烦恼来充一次英雄也无妨。  我想这也是我们现世生活的一部分,   苦中也有乐。  不妨开怀畅饮,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什么不尽人情的话和不尽常理的事在这里都可以   尽情的诉说,这酒桌的聚会简直就成了另外的娱乐逍遥的小世界。刘伶的死便埋我的精神虽   然未免有些放浪于形骸之外,但这也是尽人情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旷达的风度。              俗语说饮酒不醉才为高,多喝酒,喝个酩酊大醉于身体不益,喝酒过量也容易误事,此   种事情屡见不鲜,要引用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以煮酒论英雄的气概饮酒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   方,   但问题是拿了这个作为了借口,   成为了不可救药的酒徒与酒鬼,   不问世事,   枉费了光阴,   践踏坏了身体,那可真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古人的酒酒精含量少,即是所谓的度数低,   不比今日的白酒那样的猛烈,所以古人于喝酒之余还可以对诗赋词弹琴流觞尽雅兴之乐。今   人在喝醉上断不可盲目的效法古人。              另一则对煮酒论英雄想到的是人们对于英雄的向往。我想向往英雄的境界也是我们精神   生活的一部分吧,这从武侠小说的广受欢迎中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一则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小   说段落尤其是写得精彩,让后世的人在闲适中也能增添一些精神的悦乐。从这一点来说这典   故真是大有裨益了。              每当回想这个典故的时候,自己也好象回到了从前,一想起那时三五知己友朋,会聚在   一起,放谈高笑,引酒作乐的情景,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一种豪兴往往会不自觉的涌上   心头。好小说好的文学作品好的典故能够耐人寻味的地方,于此也可见一斑了。

三、唯物史观的道德起源论?

(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

(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

(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

(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总之,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四、论雨伞道德的主要内容?

你好,雨伞道德是指在雨天使用公共设施——雨伞时,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公平原则:公共设施是共享的,使用雨伞时应该遵守公平原则,不应该占用别人的雨伞或者使用别人的雨伞而不还。

2. 文明礼貌:在使用雨伞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随意扔弃雨伞或者干扰他人。

3. 爱护公共财物:公共设施是社会的财产,使用雨伞时应该爱护公共财物,不要损坏或者折断雨伞。

4. 社会责任:使用雨伞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不要因为自己的私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或者公共利益。

5. 互助合作:在雨天,应该互相帮助,合作使用雨伞,不要只顾自己而忽略他人的需要。

五、论中日道德观的差异?

.博大与狭隘——效忠的对象不同。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很长的一个时期里都是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在独有的封闭式岛国的发展条件下,忠孝文化的传统理念有别于我国。下面我们就对两国关于忠孝文化的异同点进行阐述。首先看“忠”的理念。

说到忠就必须有效忠的对象,表面上看中日两国传统的观念中,“忠”的对象都是指君主,其实不然。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不久就实行中央集权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在中国,皇帝是所有国民的效忠对象,并由此引申出皇帝所统辖的王朝成为效忠对象。

当年玄武门之变时,隐太子建成遭杀害,而辅佐建成的太子洗马魏征却接受了李世民的重用在朝为相,并以直言显赫。后人没有议论魏征不忠的,原因是唐朝的江山依然为李氏所有,魏征依旧是唐朝臣子。可以说中国人的效忠的对象是由君主衍生到王朝再到整个中华民族。

六、说出“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两种极端论的观点错在哪?

首先要清楚道德万能论与道德无用论:

道德万能论一一认为道德是社会调控体系中性一起作用或起决定性因素;

道德无用论一一根本否认道德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

道德万能论者的主张不能实现,这是因为:

1、道德并不能反击人的切属性;

2、人的社会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道德作为个体的一种外在规范要求,不是个体

生而知之的,它必定存在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

3、“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4、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各阶级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各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也是大相径庭的。

道德无用论:

道德无用论者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根本否认了道德在社会调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承认道德维护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价值和利益。

从历史上看,道德无用论思想泛滥的时期,一般从历史上看,道德无用论思想泛滥的时期,都是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缺乏最起码的生存保障和安全感的时期。……

所以从两方面来讲又可以说

1、法律不是万能的。

(1)例如道德问题,行政问题,法律管不着。

(2)法律的手段有时候不一定能够继续亲情,例如赡养纠纷的案件有时候不能够解决冷暴力等等。

2、法律也不是无用的。在法律能够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内,法律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

所以说“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都是错误的。以上供参考。

七、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全书共分为七篇,围绕人类社会行为模式下的道德情操,从人类道德情感的起源、性质、内容、功能及社会影响等角度层层推进,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究。

第一篇开宗明义,提出了人类社会行为的同情共感理论,他指出同情人类的天性之一,是在其最固有的和最原始的意义上,对他人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同胞感情,是人类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社会化网络,能够相互合作交往的内在情感动力;

也是讨论诸如正义、良心、效用、美德等重要概念的基础。而在人类相互交往过程中,如何合宜地运用同情这一天性禀赋,实现斯密所谓的合宜感,正是社会秩序这一人类竟合网络得以形成和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

正如他在书中强调的,对死者的同情所形成的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毒药,但也是对人类不义之举最重要的约束;害怕死亡在折磨和约束个人的同时,也守护和保卫着社会秩序。

八、经验主义的道德起源论包括?

一、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 

二、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九、持道德天赋论的观点是谁?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西方最早有天赋道德论的人。

十、贵族的道德天赋论什么意思?

天赋道德论指的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来源的一种理论。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认为,善的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由于欲望干扰使人无法认识,必须通过回忆和净化使灵魂重新获得善的知识。

笛卡儿站在唯心主义唯理论立场上,认为美德不是来源于感觉经验,而是人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