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 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发展阶段?

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发展阶段?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城市管理信息化发展阶段?

  "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国内外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纷纷对其进行了定义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

  1、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2、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3、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三、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代表城市有哪些?

汴梁,长安古代一些大都市基本上都是

四、我国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

所谓高质量发展阶段,核心要求就是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彻底改变过去主要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产能过剩、产品库存,杠杆增加、风险加大、效益低下、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竞争力提升。高质量发展阶段将展现出以下阶段性特征:第一,经济增速从过去9%左右的高速增长逐步下降到目前6%左右的增长。第二,必须向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增长的模式转变。第三,加快推进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化改革。

五、唐朝的发展阶段?

唐代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使唐代诗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经过他们的努力,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他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陈子昂的诗歌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这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人歌颂自然,有人向往边塞,有人高歌英雄主义,有人发出失意的叹息。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 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岑参以写边塞诗 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 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人。白居易以讽喻诗见长,他在诗歌中讽刺横征暴敛,反对黩武战争,攻击豪门权贵,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诗歌语言更加通俗、流畅,生动感人,因而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李贺是一个短命的诗人,只活了二十余年,他生活穷困潦倒,仕途不顺,但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较浓厚的唯美倾向、伤感情绪。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九O七年)是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活跃的时代。杜牧的诗歌将清新与冷峻熔为一炉,这非常适合他在诗歌中表达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则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体现出自己在仕途上历尽的坎坷,诗歌常流露出伤感的情调。他著名的《无题》诗究竟是爱情之作,还是隐喻政治内容,中国诗歌评论界至今还有争论。

拓展资料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六、铅笔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石墨的诞生:此时的“石墨铅笔棒”还处于仅仅满足可以书写的原始阶段;1564年,在英格兰一个叫巴罗代尔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石墨。

很快,当地的一些牧羊人发现,可以用石墨在羊身上画上记号。

受此启发,人们把石墨块切成小条拿来写字和绘画。但石墨条很容易弄脏手,而且容易折断。

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尔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先把石墨矿石研磨成粉末,用水冲洗去杂质,获得纯净的石墨粉;接着,他又在石墨粉中掺入硫磺、锑、松香等物质;然后再将这种混合物加热凝固,并压制成笔的形状,这是铅笔最早的雏形。

第二阶段, 木制笔杆的诞生:经历百年的发展后,此时的“铅笔”进入了其自身演变的初级阶段,木制铅笔杆的出现,成为“铅笔”的半成品,市场上主要为此类铅笔杆,使用者需要经过再次削制才能使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孔德发明的“铅笔”实际上还只是铅笔芯。给铅笔芯套上木杆“外套”的任务,是1812年,美国一名叫威廉·门罗的木匠完成的。

门罗发明的机械可以切割出长5至18厘米的标准化细木条,并能在细木条中间挖出一条刚好适合铅笔芯的凹槽。

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把两条木条对紧、粘合,这就制成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铅笔杆。

直到今天,这仍是制造普通笔杆的标准流程。

第三阶段,带帽铅笔的诞生:随着铅笔的大量使用,传统铅笔杆的一系列问题也暴露无遗,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烦恼,例如:使用不卫生、笔尖易折断、不易携带等,都给铅笔行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带帽铅笔的出现则解决现代铅笔行业在产品创新上所遇到的发展瓶颈。

七、体育教育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社会体育的创业阶段”自 1949 年 1957 年;

第二阶段是“马鞍型发展阶段”自 1958 年 – 1965 年;

第三阶段称为 畸形发展 阶段;

第四阶段称为 发展与初步改革 阶段;

第五阶段称为 改革的深化 阶段。

八、生态评价的发展阶段?

目前对于生态学发展阶段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界定,从国外土地生态学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土地生态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指出营养元素在植物土壤与环境中循环的思想,这可以看作土地生态学的开端。

2,以土地类型研究类型为标志的早期生态学,到20世纪八十年代把景观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等级,对不同的类型有深刻研究。

土地生态系统概念的出现,促进了对土地利用条件的自然因素研究。

3,以土地生态评定研究为标志的土地生态学阶段,分别包括60-70年代的土地自然潜力评价时期,70-80年代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时期,90年代的土地生态评价全面发展时期。研究内容有8类分别是土地系统结构与变化,生态功能与过程,生态分类与调查,生态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管护。

九、休闲体育的发展阶段?

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势必是以更加休闲化和娱乐化,同时更好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可以认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的改观,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渴望将日趋加大。体育运动对人们生活的积极调节作用也必将进一步表现出来。而休闲运动正符合了人们这一体育生活化的要求。其发展方向必然是更加大众化和生活化。

休闲体育的发达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包括,国家政策对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倡导和支持,将更有利于体育的推广和开展。体育组织包括各级民间体育组织的兴起,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内有大量的体育组织来对体育事业进行开展,这是一个食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休闲体育也并不例外!体育旅游和赛事旅游也将随即进入中国人的家庭,随着经济收支比例的新变革,人们的消费观念比较转变,人们对观看比赛来休闲的生活必将兴起。

此外体育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如滑冰鞋,运动服等设施用品的生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的民间体育俱乐部的兴起,一方面组织着体育活动,另一方面给体育参与者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从而在其中收取合适的费用来运营和发展!

十、史学概论的发展阶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理论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是其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第二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为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伊始,西方史学理论大量传入中国,令史学界顿感新鲜。关于史学理论或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等,一度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在介绍和翻译大量国外史学理论或方法论书籍的同时,我国史学界又陆续出版了近20种史学理论教材和著作,对重大史学理论问题的探讨持续深入。

  90年代,史学理论研究的热潮有所减退。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合在一起,成为历史学系统的首个二级学科。史学理论研究往往通过史学史研究的形式表现出来,二者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研究,既属于史学理论的范畴,也属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内容。对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也是通过研究西方史学家、史学思潮体现出来的。史学理论界意识到,史学史是史学理论的基础,没有史学史的根基,史学理论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密切结合,反映了研究者已摆脱了就理论谈理论的模式,并逐步从史学具体实践来总结和概括史学理论。

  进入21世纪,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结合得依然紧密,并成为史学理论发展的常态。但也有新的表现:一是出现明显的跨学科特征。西方历史哲学的成果大量进入史学理论领域,西方政治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术语和观念亦为史学理论所吸收。二是史学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例如中国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理论的分野、古代史学理论和现当代史学理论的差异。三是中国的史学理论工作者主动参与全球史史学理论的研讨和建设。四是通过中外史学理论的交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史学理论得到西方和东亚史学同行的高度评价和重视。五是诸多中西兼通的史学理论人才成长起来。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是史学理论的扩展深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