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 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现代城市的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政治现代化,即拥有高效的行政机构、高水平的管理手段以及科学的决策系统和民主监督手段。

二是经济现代化,城市经济功能全面、产业结构合理、对外交流活跃、经济主体富有创新能力。

三是基础设施现代化,即具有便捷通达的内外交通、高效优质的通讯服务、充足的水电供给、良好的废污处理和可靠的防灾系统。

四是环境的现代化,即自然环境现代化和人工环境的现代化,注重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历史传承。

五是居住方式的现代化,即城市能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居住条件,保证其舒适、安全、私密性和服务方便。

六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城市具有高质量的科研机构并拥有相当规模的科技人员;有充足稳定的科研投入和发育良好的科技市场;能追踪、引进和吸收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扩大。

七是社会的现代化,即城市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相互相成,互为促进。

八是文化的现代化,即形成富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并具有积极的扩张力和强大的吸引力,能影响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九是教育的现代化,拥有完善而先进的教育设施、发达而全面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具备一流水准的高等教育和普及深入的职业教育。

十是人的现代化,即城市居民的观念和素质的现代化。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智慧源泉

二、城市的发展战略的特征有哪些?

1。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国土规划:泛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   

3。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的确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4。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开发和区域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园林、休疗养、旅游、环境保护等各项区域服务性工程设施。

6。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深化,空间布局、物质基础的落实。

7。城镇体系的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8。全国、省、市都应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9。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的发展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   

10。城市、经济发展主要的指标有: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指标;人均绿地面积等。  

11。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其战略目标在城市物质空间上加以落实、具体化。

12。规划纲要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作为编制城市规划的依据。 主要内容有: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成是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13。确定城市性质:它是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   

14。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致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15。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演进的产物。

三、城市发展三个阶段的特征有哪些?

前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很长;

2.城市结构简单;

3.城市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

4.城市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的很少。

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城市数量、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积累;

2.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3.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积累

后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城市数量持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3.城市出现两极分化倾向,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专业化城市大量出现;

4.一些相邻城市连接组成巨型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

5.城市与乡村有原来的分离和隔绝走向融合,城乡差距趋向缩小。

四、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及特征?

中国古代城市很早就已经出现了,总体说是先“城”后“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了相关的理论影响。概括地说,这种理念应该包括选址思想、城市平面规划布局、城内建筑体量规模等几大方面。就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国古代城市在选址、平面布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证明了这种理论的存在。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理论体系从萌芽到出现,再到完善成熟的大致发展脉络,基本可以分作两大主要阶段:龙山时期,出现了城市规划思想的萌芽,有些城市至少已部分地付诸了实践;三代时期,这个理论体系则基本完善,并指导了大部分的城市建造。龙山时期,“筑城以卫君”,城市的防御功能是占在首位的,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夯土城垣及护城壕的修建。但同时也考虑到了政治上的一些需要,目前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位于中轴线附近的建筑基址上,这可能是上层权力中心所在。三代时期,则更是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实际需要密不可分的。当时,国家政权建立,而“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所以,城市建设亦会较多地考虑到这两方面的需要。“祀”在城市布局上的表现,即为“左祖右社”,位于宫之前。虽不在中轴线上,但其重要性亦见一斑。“戎”在城市上的表现则更加突出,宽大的城墙,双重城垣的较多出现,位于中轴线附近的宫城,等等。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考工记》中将“宫”置于中心位置,以突出君王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将朝寝前后毗邻,突出“家天下”的思想。经济上,此时只在城北设一市,且仅一夫之地,可见,其地位并不是很重要。总之,《考工记》中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规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吸纳了上千年城市建造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并充分考虑到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实际。此时:城市是早期的“城”,的主要作用概况来说最基本的是防御、而后衍生了祭祀的作用,因为祭祀是神圣的,具有先天政治特性,又产生了政治意义,特点是庄严、森严等。而交易没有正式成文的规范地点,交易地点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是早期的“市”。因为祭祀活动和等等政治行为的需要,城产生了结构布局的问题,“城”基本上是夯筑而成。很显然用方形平面、网格式的布局,在夯打时直线要比圆弧容易得多,而且在外形上容易控制,建造的城垣也可更加规整、美观。这也可更好地体现君王高贵的身份和威严的气度。贺云翔先生也曾有过类似看法⑨。中期的“城”规范化。但仍与“市”分离。随着时间推移掌权者要分割不同身份、权力人群的需要。如《逸周书•程典》:“士大夫不杂于工商。”《逸周书•作雒》:“凡工贾胥市臣仆州里俾无交为。”为了分割不同的人群,则需要划定出固定的区域,而在方形平面内,以围墙、街巷分割,整齐划一地设置网格式的功能分区,既便于规划,又比较统一、实用,无疑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其三,是安全防卫的需要。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筑城以卫君”,城市的军事防御职能是占主要地位的。将宫殿区放置在城的中心,外围以网格状道路,与其它功能分区隔离,以诸道路作为一条条安全警戒线,便于对宫殿区或宫城的实施有效的安全保卫。同时,宫居中,四周均为军事缓冲区域,若被敌人攻破城池,也可延缓攻打到中心的时间。这可能是《考工记》“择国之中而立国”最初的实际考虑。由此,审视以前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受井田制、“天圆地方”思想以及矩形四合院房屋布局形式影响而呈现出的方形网格状布局的认识,均可知根据是不够充分的。因为目前这几点均无法证实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萌芽出现的龙山时期即已存在。而当我们脱离古人在社会实践中总是受到某种思想影响甚至制约的认识误区后,却发现这些实践活动有着它直接的社会需要和作用。因为有了详细的分区,“市”进入了“城”最后成为“城市”。最初的城市建造,如仰韶和龙山时期的城市,应该是为了安全防卫而建造的。夏商时期,则是奴隶主的政治堡垒,既有军事因素,又有政治因素,而前者所占比重可能更重一些。到了封建社会,随着旧的社会体制的打破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因素在城市建造中的比重愈来愈浓。《考工记》中已有了“市”的设置规定,但并未予以高度重视。而在《管子》中,则将城市建造中的经济因素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贺业炬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认为:“(管子)书中就有一套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意识的城市规划理论。从基本概念直到具体的规划措施,都是和西周旧制针锋相对的。”并从城市分级、规划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认为“《管子》却是按城市大小、居民多寡为标准划分城市等级……。这就彻底推翻了西周城邑建设体制,否定了城就是政治城堡的旧概念,赋予城市以新的经济内容。”而在其后的大部分城市建造中,无一例外地都将经济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加以考虑。如“市”的数量增加,布局更加灵活、实用,尤其是到了北宋东京城,更是废除了里坊制,改为沿街设置店铺,也是完全顺应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可见,经济因素在城市建造中的重要影响力。较早注意到经济因素,并予以作出较为具体规定的,正是《管子》。可见其价值之重大,其见识之深远。可以看出,管子在城市的规划思想上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它在选址思想、平面布局及以经济因素指导城市布局的理念方面既可作为《考工记》的补充,更多的则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做出的重要发展。虽然它的规定并未被后世全部认同,但它的大部分理论和观念影响后世深远。综合言之,《考工记》与《管子》对后世的影响的主要方面不同。《考工记》讲究的是政治的、城内的平面布局,《管子》则更看重经济的、城市的选址问题,而且在城内的平面布局方面也作了有益的补充规定。可以说,后世的城市建造,根据需要合理地吸纳二者中契合实际的东西,使二者相辅相承,共同指导城市建设。所以,在对后世城市建设的思想指导上,二者具有同样的重要地位,应予以同等重视。

五、文学发展的特征?

文学的特征是:可以表达感情,增长知识,诠释历史,是时代精神和感情的结晶,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文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文化性、历史性、现实性

1、文化性

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2、历史性

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3、现实性

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除了三个基本特征之外,文学还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等特征。

文学体现心量,历史体现知量(识量),哲学体现智量。文学体现心量,指的是文学体现丰富的情感量、情思量、良知量。也可以说是诗量、“气”量、歌哭量、泪水量。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说“文学是哭泣”,文学拥有最多的歌哭,最多的喜怒哀乐,历史、哲学都不能歌哭。法国作家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表现了人性的丰富;巴尔扎克写《高老头》,表现了人性的凄凉,写到了极致。这些都是“心量”。

六、人格发展的特征?

人格的基本特征有:

(一)独特性。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存在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我们经常所说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如有的人开放自然,有的人顽固自守,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豪爽,有的人谨慎等。

环境会使某一人格品质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如独立性这一人格特质,作为缺乏父母爱护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独立带有靠自己努力的含义;而在一个民主型家庭成长的孩子,独立则作为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部分。

(二)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正如我们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要改变是较为困难的事,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的一致性。

例如一个性格外向的大学生,他不仅仅在家庭中非常活跃,而且在班级活动中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在老师面前同样也能自然地表现自己,不仅大学四年如此,即使毕业若干年再相逢,这个特质依旧不变。

(三)统合性。人是极其复杂的,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性、多层次的特点。人格的组合千变万化并非死水一潭。各种人格结构的组合千变万化,因而使人格表现得色彩纷呈。在每个人的人格世界里,各种特征并非简单的堆积,而是如同宇宙世界一样,依据一定的内容、秩序与规则有机组合起来的动力系统。

人格的有机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人们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导致“人格分裂”。

(四)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正如人们常说的“性格就是命运”。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们常常使用人格特征解释某人的言行及事件的原因。

面对挫折与失败,有志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的辉煌;而怯懦的人一蹶不振,失却了奋斗的目标。当人格功能发挥正常时,表现为健康而有力,支配着人的生活与成败;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懦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以什么为特征?

一座城市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囊括哪些特质?11月16日,在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期间,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包容性和韧性。

“包容意味着开放的态度。”张振山表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需要包容性,取其他城市的“长”来补自己城市的“短”,这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基础。此外,城市发展也需要韧性,加强城市韧性,就是加强城市从灾害恢复的韧性,以这次中国应对新冠疫情为例,卫生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巩固,成为城市加强韧性的重要方式。

而另一方面,疫情也带给了城市规划更多的思考:在城市空间中需要预留医院等公共空间,保障防疫的需求;小区的封闭式管理是应对城市疫情的有效措施。“这些好的经验对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板。” 张振山表示。

在谈及当前中国城市在发展规划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张振山表示,过去40年,中国城市的发展更多强调发展速度,“数据显示,去年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0%,因此,现如今的城镇发展不能仅追求数量,而要转变到质量上去。”

对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张振山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归根结底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城市要为人们居住的城市而服务,让城市更加的人性化,让人在城市生活更加的健康,更加的舒适,更加的宜居。”

而对成都正在建设公园城市的发展战略,张振山也给与了肯定。他表示,建设公园城市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同样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八、南亚的城市特征?

答案,南亚的城市特征?

南亚的主要城市都分布在大河下游,入海口处是经济发达地区。南亚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中段的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也叫南亚次大陆。那有三条大河,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气候食物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的重要城市主要分在河流的下游入海口处。

九、云南的城市特征?

昆明至少有四大特征。这四大特征,都是可以和内陆城市相比较的个性特征:

第一特征:昆明是一个大省会城市。

云南尽管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很大(全国排第八位),但是只有昆明一个中心城市。昆明国土面积只占全省的5.3%,人口占全省的14%,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41%,商品房销售额占全省的66.5%。如此巨大的比重,不仅超过了周边的成都、贵阳,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不说别的,随着高速公路的贯通,曲靖、玉溪、楚雄都可能纳入昆明一小时经济圈。而贵州的六盘水、四川的攀枝花也受到昆明经济圈的辐射。

第二特征:春城度假城市。

春城,就意味着宜居。因此昆明人成了家乡宝。其实,宜居不独对昆明人而言。外省人到昆明三五年后,也成了“家乡宝”,不愿意再回到老家定居。对于不能到昆明工作、居住的人来说,春城则意味着度假。所以有了世界知名的“春城湖畔度假村”(春城高尔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气候异常,春城的度假价值将越来越明显。

第三特征:类移民城市。

走遍中国,可能只有两个城市的文化最开放,最容易吸纳外地人融入。这就是深圳和昆明。深圳是全国著名的移民城市,是广东省内唯一一个不讲粤语讲普通话的城市。因此,深圳本身就是全国文化的大融合的代表。昆明呢?到目前为止,昆明四城区的常住外地人——包括云南地州人和外省人已经接近一半。再考虑到老昆明人绝大多数也是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古老的“充军”移民,因此,昆明过去是,现在也是最容易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的一个城市。反过来,正因为这个特点,外地人很容易融入昆明文化,很容易成为没有昆明户口的“昆明人”。

第四特征:新亚洲城市。

这个特征目前还不明显,未来十年后可能成为一个显著特征。昆明在中国地图上看,位于边疆;但是从亚洲版图上看,却位于中心。随着新机场、昆曼公路、泛亚铁路、昆瑞高速,以及水路等多条国际大通道的通车、通航,昆明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学术、旅游、会议、教育、医疗、文化等来往将越来越密切,成为类似曼谷、雅加达的一个在亚洲有影响力的城市。

十、中国城市发展三个可持续特征?

环境友好型 资源利用循环 循环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 工业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资源浪费少 环境污染少 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例如 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交通教育等用地文化经济都有发展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