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道 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发展阶段?

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发展阶段?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道德感的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

(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如果违背成人的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惩罚越厉害越公平。

三、道德情感发展阶段?

一般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第二个阶段相对功利取向。

第三个阶段寻求认可,第四个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第五个阶段社会契约第六个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

前两个阶段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第三个和第四个阶段是以习俗水平,社会为中心。

第三个及层次是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以道德为中心是人迅速发展起来。

四、道德发展阶段论最有根据?

道德发展阶段最有根据的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多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的发展方面的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以上是道德发展阶段最有根据的理论。

五、幼儿道德感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

(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如果违背成人的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惩罚越厉害越公平。

六、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好孩子阶段”属于什么阶段?

习俗水平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道德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习俗水平上的儿童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观点为主导的,他们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做出道德判断时既是考虑其个体,也是考虑团体、家庭及民族之间成员的 结果。

儿童认为自己所处团体的期望与目的是有价值的,他们还不会去考虑那些非本团体 成员的利益。

这一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三是人及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 帮助或受别人称赞。

七、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

(1)对规则的理解上认为规则是万能不变的;

(2)评定行为的态度是极端的;

(3)判断行为根据后果大小;

(4)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处罚;

(5)单方面尊重权威,遵守成人标准和成人规则。

他律期亦称他律道德阶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约为7、岁以前。主要特点: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体性.以道德实在论为基础。此期儿童认为,制定规则的人是权威,规则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必须绝对服从。

皮亚杰认为,他律道德源于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的儿童不能分清自我与外界,环境作为自身的延伸,认为成人的要求即自己的要求,因而自发地服从规则。

八、中小学品德道德发展的阶段?

0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发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发展经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其转化的分水岭是10岁。

①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接受外界的准则,但准则对其不具有约束力。

② 权威阶段(6-8岁):

服从外部规则,认为规则不可变并以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③ 可逆性阶段(8-10岁):

认识到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④ 公正阶段(10-12岁):

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

0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基础上,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把品德发展阶段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① 前习俗水平

服从与惩罚(不能):被抓住会坐牢

相对功力(能):药剂师太坏

② 习俗水平

好孩子(能):谋求大家的称赞、不偷会死并被骂没良心

维护权威或秩序(不能):都偷,社会很乱

③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能):法律可以修改

普遍原则(能):以价值观为导向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01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① 良好行为习惯(自觉纪律)的养成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② 形象性

③ 过渡性

④ 协调性

02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① 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② 品德发展有起伏向成熟过度:初中阶段是品德两极分化的时期,其中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而品德发展趋向成熟是在高中阶段。

03

小学生道德判断与评价发展的特点

① 从他律到自律

② 从效果到动机

③ 从律他到律己

④ 从片面到全面

⑤ 从笼统到具体

九、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口诀?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上获得了两大成就: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另一个是因果关系初步形成。

(二)、前运算阶段(2—7 岁)

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2.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维具有集中化,不可逆性的特点。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3.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4.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12 岁)

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3.去自我中心;

4.具体逻辑思维(例:可根据具体事物判断其逻辑关系)。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 岁以上)

1.命题之间的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

3.抽象逻辑思维;

4.可逆与补偿;

5.思维的灵活性。

记忆口诀:

皮亚杰有四阶段,0、2、6、7到12。

感知阶段有因果,主客分化知恒存。

前运算有四特点,自我中心泛灵论。

不守恒来不可逆,符号表象显图式。

具体运算有特点,知守恒来懂可逆。

脱离自我中心化,形式运算在最后。

思维灵活脱内容,假设演绎会推理。

十、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公正阶段是在?

1.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公正阶段出自于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公正阶段(11-12岁)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不在依据单纯的僵化的规则,而是考虑到他人的具体情况,出于同情和关心进行判断。

2.许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发现并总结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

3.中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权威阶段(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可逆阶段(9-10岁):阶段的儿童不再无条件的服从权威,而是把准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