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食天地 阿昌族十大美食? 阿昌族的语言?

阿昌族十大美食? 阿昌族的语言?

一、阿昌族十大美食?

1、酸食:

酸食是阿昌族的每日必不可少的菜肴,是常见的酸食品是酸笋和酸腌菜。

2、过手米线:

过手米线,德宏州阿昌族特有的小吃,是阿昌族以手抓食的品种之一。这种进食方式,在云南众多民族吃米线中尚属鲜见,不但用手抓食,而且还要用米线做皮,包入馅料,这与阿昌族所食米质油润软糯,宜于用手指捏成坨而食有关。

3、腊肉:

腊肉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常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和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4、酸辣谷花鱼:

酸辣谷花鱼即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

5、黄花粑粑:

黄花粑粑不是黄花菜,其学名为鼠曲草,其他俗称还有绒毛草、黄花白艾、等。黄花粑粑是将黄花与泡过的糯米饭放在一起蒸熟舂后,捏成一个个圆形的粑粑,等其晾干后放在火里烤吃或用油炸了吃。

6、酸笋鸡,酸笋清脆、开胃,和鸡肉经过一段时间的炖煮,一年四季都是阿昌族餐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

7.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8、竹筒烧肉。须选用“老品种”方法喂养的新鲜猪肉的后腿肉或里脊肉,采用祖传配方和工序进行腌制,将腌制好的肉放进生长一年左右的大竹或荆竹竹筒里(竹筒一头留节、一头开口),再用巴蕉叶或青菜叶将竹筒口堵严,放入炭火中将竹筒烤焦即可。劈开竹筒,“竹之清香和猪肉之芬芳”扑鼻而来,风味独特,鲜嫩可口且不上火。

9、竹筒烧肉。须选用“老品种”方法喂养的新鲜猪肉的后腿肉或里脊肉,采用祖传配方和工序进行腌制,将腌制好的肉放进生长一年左右的大竹或荆竹竹筒里(竹筒一头留节、一头开口),再用巴蕉叶或青菜叶将竹筒口堵严,放入炭火中将竹筒烤焦即可。劈开竹筒,“竹之清香和猪肉之芬芳”扑鼻而来,风味独特,鲜嫩可口且不上火。

10、外家肉  阿昌族婚俗中,举行婚礼,自始至终充满着生活乐趣,酒宴席上,新娘舅舅坐的桌上。必须摆一盘用猪脑作成的凉菜,否则,他们就不吃饭。酒宴结束,舅舅要送一份"外家肉"。"外家肉‘"十分考究,一条后腿,必须带着猪尾巴,重量恰好四斤半。送"外家肉"是为了新娘不要忘记外家。

二、阿昌族的语言?

民族语言为阿昌语,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阿昌族仅分布在云南,人口仅4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等县和邻国缅甸。民族语言为阿昌语,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总人口数为39555人。

三、阿昌族的特点?

主要有三点:

1.阿昌族男女皆喜戴银饰。银饰不仅是男女服装的佩饰物,还是财富和光明的象征。民间认为用银子做饰物佩戴,可以使人吉祥平安。

2.阿昌族民歌种类繁多,许多歌种在曲调、歌唱形式等方面独具特色。

3.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

四、阿昌族服饰的由来?

回答如下:阿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阿昌族的服装主要以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为原料,经过手工编织、绣花、刺绣等工艺制成。阿昌族的传统服饰以色彩鲜艳、线条简洁、图案精美著称。男性常穿白色或黑色的长袍,上身穿单衣或马褂,下身穿长裤或短裤,头戴斗笠或圆帽。女性则穿着色彩缤纷的长衫、短衫,上身还常缀有各种花鸟、动物等图案的刺绣。总体来说,阿昌族服饰既具有实用性,又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五、阿昌族女孩的叫法?

从历史传说中得知,阿昌族最初以采集、狩猎为生。后来逐渐种植芋类,开始了初期的农业生产。

传说当时的婚姻关系是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妇,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这是母系社会的反映。关于早期阿昌族社会的群婚和母权制残余,在现行的亲属称谓和新中国成立前的婚姻习俗中,也保留了某些遗迹,如伯母、姑母、舅母、姨母同称为“巴”;伯父、姑父、舅父、姨父同称为“龙怕”;胞兄、堂兄、姑表兄、舅表兄、姨表兄同称为“喳唉”(兄);胞姊、堂姊、姑表姊、舅表姊、姨表姊同称为“衣”(姊);儿子、侄子、外甥、表侄、表甥同称为“早”(儿子);女儿、表侄女、表甥女同称为“鸟早”(女儿)等等,可见婚姻集团是按照辈数来区分的。另外,新中国成立前阿昌族社会还存在夫兄弟婚的转房、妇女婚后“坐家”(即“不落夫家”)等习俗。这些传说及遗迹,都说明阿昌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发展阶段。

六、阿昌族代表植物?

代表植物是阿昌族常用的草药–笔管草。

笔管草为节节草的一个变种,又名纤弱木贼和台湾木贼,大中型植物,根茎直立和横走,黑棕色,鞘筒短,下部绿色,顶部略为黑棕色,侧枝较硬,圆柱状,鞘齿6-10个,披针形,孢子囊穗短棒状或椭圆形,顶端有小尖突,无柄。

七、阿昌族过年习俗?

  阿昌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到正月,是富含独特民族传统,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年俗活动。大年三十户主抬祭祀品、叠纸钱,率领儿女祭祀寨神,先祭祀寨头,再祭祀家堂祖宗,最后举家共进团圆年饭。除夕晚上,主妇挑灯到菜园挖坑,点一蓬瓜,点一窝豆。传统观念认为,除夕晚上抢栽的瓜豆、瓜秧和豆苗,更易丰收。除夕老人熬夜守岁,凌晨童男吟诵财门调,从大门外到堂前,逐户开财门。  初一女人休息,男人凌晨争挑第一担水,老人清晨供斋祈福。初一不能舂碓,要给农具、果树、牛马贴红纸条,早饭后全体青壮年村民敲锣打鼓去远山砍秋杆。初二阖村举寨树秋架、祭秋神,当晚在秋场舞狮子,说四句,唱灯调。当年安排要玩春灯的乡村,所有参加玩灯者,要净身净手,清一色男性躲到乡村小树林,熟悉彩排戏文台词,以准备在初二晚上,在乡村秋场戏台上,闪亮登场。春灯表演从满天星空的大年夜,持续表演到皓月当空的小年正月十六,才曲终人散。初二开年后,新媳妇回娘家拜年,按家族“割道”,一家家吃春客。阿昌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艳丽盛装,高高兴兴过新年,姑娘小伙走村串寨,谈情说爱,风雪迎春。直到正月十六,秋头户主邀约寨人拆下秋架,谢送完秋神,议定好来年的秋事社祭活动后,春节宣告结束。  祭寨神  祭寨神是阿昌族春节的传统年俗、古老民俗。阿昌族崇尚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自然崇拜的核心是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寨神,是神格最高的神灵。用阿昌族语言,梁河县叫“瓦当”,“瓦嘎”;陇川县叫“色曼”“色勐”。每年春节大年三十,需要举寨出动,家家户户都要敬拜。寨神,一般设在寨头村边,通常是一棵大树古树老树。在阿昌族社会生活里,有寨神驻足的地方,一草一木,都具有神圣的神灵附体,因此,全体族群成员,都自己自觉的维护乡村寨神附近的古树古木,把寨神依附的大树叫神树。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谁都无权乱砍滥伐,并且人人都有保护其原生态的义务。这是中国乡村最震慑人心的村规民约。  春节祭祀寨神祭祖的古老历史传统习俗,千百年来,一直在乡村盛行。阿昌族的寨神祭祀活动,是一件原始而庄严、虔诚而神圣的事情。由德高望重的男性寨中长辈领衔祭祀。女性不能到场参加。阿昌族的传统观念中,有浓重的性别意识。在祭祀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带有世俗的观念,去奉献神奇的崇拜对象,去喜悦至高无上的神灵。因此,在原始祭祀场,几乎清一色是男子,爷爷率领儿孙,父亲带领儿子。没有男人在家的户主,女人准备好祭品,请血缘相近的家族男子帮助带往寨头祭祀寨神。  祭秋神  阿昌族地区的广大乡村,有春节祭祀秋千神的习惯。每年的春节,村村寨寨,都要虔诚祭祀秋神。每年春节初一,去砍清一色的栗树,初二举寨树立秋杆,一直到正月十六撤秋,送谢秋神止。祭祀秋神仪式,相当繁琐,十分隆重,非常具有民族民俗、历史人文、传统文化价值。滇西阿昌族地区,当年有儿子结婚的人家,约定俗成是当年组织祭祀秋神活动的秋头。春节除夕,秋头要逐家逐户,去敬烟邀请大家帮忙助力。初一清晨,秋头要准备好祭祀品,置办好谢山神的鲜肉一小块、糖两坨、粑粑几块、米酒一小瓶,纸钱、香烛一对。组织乡村父老敲锣打鼓,将乡村扛秋男子欢送出寨门,前往远山砍秋杆。初二,由秋头邀请寨长、寨中长辈,组织父老乡亲,树秋架,祭祀秋神。树秋时,阿昌男子没有使用任何安全保护装置,赤手空拳,在高高竖立起来的秋千架上,操作自如,令人肃然起敬。祭祀秋神活动,通常是在寨佬、寨长,或者在男性长者主持下,敲锣打鼓,杀鸡备酒,伴随全套礼仪和精美祭祀辞,举寨进行。  阿昌族原始宗教的观念中,秋神看不见、摸不着,只在各自心中。秋神的驻足处,是八棵粗大、高挑、标致的头秋的顶端。这八棵头秋在秋场上分成四组,对向并排分列,一边四棵,组合成一个高度很高的门形秋架。因此头秋又按大小、长短分别称作:头门、二门。头门、二门都被秋头用专门买来的红布,恭请寨主挂在秋杆尖上。阿昌族乡村小伙子,只要能在扛秋杆时扛回头门、二门,全寨赞扬,全家荣光。阿昌族祭祀秋神活动中,竖立秋杆,拆除秋架时,女人不能参加。平时里,女人可以使秋千。而且,阿昌族男女老少,都喜欢使秋千。创造有许多阿昌族秋千使法。民间比较流行的有:单脚踏板的“甩秋”、“镰刀秋”,双脚立板的“姑娘秋”。使秋千者一会腾空,一会府冲。时而像雄鹰展翅,时而像猛虎捕食。乡村出了许多秋千高手。

八、阿昌族人擅长什么?

我国的阿昌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云南省陇川县,与当地的景颇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较近,因此交往也比较密切。十年前的人口普查显示,阿昌族只有三万多人,在十四亿人口的大国里,阿昌族的人数占比确实不高,但是阿昌族人民高超的武器制造工艺却是其他民族所推崇备至的。

阿昌族擅长造武器历来已久,早在唐代,这里便是南诏王的“武器制造营”。那个时候少数民族之间争斗十分激烈,锋利的武器是取胜的关键,正是凭借着阿昌族人民制造的刀剑,南诏王成功捍卫住了自己的王位和国家,雄踞一方长达两三百年。

阿昌族所制造的武器中,又以刀最为出名,其中阿昌刀是阿昌族人民引以为傲的作品。

阿昌刀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时朱元璋膝下有一义子,名沐英,此人虽自小出身贫苦,但是由于才智过人、武功高强,深得朱元璋赏识,十二岁之后就跟着朱元璋四处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彼时,明朝初建,南蛮未定,麓川国主思伦发叛变,于是朱元璋命沐英领兵平定叛乱。

沐英领兵入驻大理,与思伦发多番交手,难分胜负。沐英初到云南,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不是很了解,在作战时吃了不少亏,思伦发的军队又多为散兵游勇,近战搏击的战斗力十分强,明朝的军队不是其对手。特别是他们使用的是当地特制的随身小刀,轻巧锋利,和明军的长矛大刀比起来要灵活许多。

面对这样的情况,沐英想着,一定要寻到比敌方更好的武器才能扭转明军在近身战中的不利局面。

当时,有不少阿昌族人被编入沐英的军队,沐英发现他们腰上别着的小刀就与思伦发军队的小刀颇为相似,只不过没有那么细长、锋利。原来,阿昌族人生活之地丛林茂密,山路难开,蛇虫时常出没,于是他们身上常备此刀,一来为了防身,二来方便日常开路所用。

沐英觉得阿昌族的刀似乎可为自己所用,于是就召来其中一个阿昌族士兵,问道:“你们阿昌族的刀和对面的刀比起来,谁更有胜算呢?”。 阿昌族士兵回答:“麓川之刀是为杀敌才造得如此锋利,而我们的刀是为了自保才佩戴的,孰高孰低,将军心中自有定夺。”

没想到这个阿昌族人竟如此坦然,沐英又说道:“阿昌族的刀虽好,若是不能杀敌,怕是也很难留得久啊!”。沐英一语双关,阿昌族士兵一下就听出来了其中深意,他说道:“若阿昌族能助将军一臂之力,造出杀敌之刀,那是我们族人的荣幸。”听到这一回答,沐英终于满意地笑了。

沐英召来阿昌族造刀的工匠,让他参考汉族的大刀,造出一把既锋利又便于携带作战的刀。阿昌族的刀匠也不负众望,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经过多番锤炼,终于锻造出了让沐英满意的刀,此刀“柔可缠指,剁铁如泥”,思伦发军队的刀在此刀面前黯然失色,双方在定边决战,明军大获全胜。明朝统一了云南,麓川从此畅通无阻。

此后,沐英奉命在云南修府镇守,为了犒劳阿昌族人的功绩,沐英厚赏了当地的阿昌族人,阿昌族人成为协助明朝守卫云南安定的重要力量。同时,为了表示对阿昌族人的尊重,沐英将阿昌族人造出的这把刀命名为“阿昌刀”。后来因为陇川此地的阿昌族受户撒、腊撒两个土司的管辖,故后人又称“阿昌刀”为“户撒刀”。

今天的阿昌族人仍然以腰间佩戴的户撒刀为荣,户撒地区的每一个寨又根据自己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改造了户撒刀,所以每个村寨又有自己不同的“阿昌刀”,如来福寨造的花钢刀、黑长刀;芒东寨的腰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等。其中,背刀又有齐头和尖头之分,当地的阿昌族和傣族常用尖头背刀,而景颇族和傈僳族则更偏爱齐头背刀。

此外,阿昌族人还特地为藏族兄弟量身打造了属于他们的“阿昌刀”,名叫藏刀。藏刀长短不一,工艺精致,刀把还刻了精美的图案,多用作送人的礼物。此刀也象征了阿昌族人民和藏族人民的深厚友谊。

人人都想要一把户撒刀,但是锻造一把户撒刀,却绝非易事。无论大小,打造户撒刀一半都要经过五个步骤。

首先是选料,以前的户撒刀受限于材料影响,多用毛铁制成,二战以后,刀匠们多选用旧钢材或者新钢毛坯来做刀。这是造刀的第一步,造刀全看手艺,优秀的刀匠师傅即使是用不太理想的旧钢材依然能够造出锋利的好刀。

接着就要锻打,一般是师徒二人共同完成这项工序,师傅拿小锤,徒弟使大锤。刀匠根据刀的图样将材料捶打、过火,要连续多次重复同一环节才能打造出满意的刀型。然后再经过开槽修饰,打造好刀的基本形状。

紧接着就是淬火,这是为了保证刀刃的钢性与韧性都能达到最好的状态。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打造户撒刀的核心技术。不熟悉淬火的时机,很难打造出锋利的户撒刀。淬火时间太长,刀叶容易卷刃;淬火时间过短,刀叶变脆,容易崩口。

最后一步就是刨光,对初步完成的刀具进行刨光处理,最后配上合适的刀鞘和刀把。待刀匠在刀把上刻下最后一笔印记,户撒刀的制作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

阿昌刀在今天被视作阿昌族文化的象征,也是各大收藏家趋之若鹜的珍品。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刀具本身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阿昌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文化变迁。时间可能改变了阿昌族人民居住的那片土地,科技和高楼取代了慢工艺和土楼,但是阿昌族人身上那种专心做事、不骄不躁的气质却一直留存在他们的灵魂里。

然而由于加强社会治安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对刀具的销售和流通愈发严格,户撒刀的市场日益萎缩,甚至有逐渐退出市场的趋势,户撒刀制作的技艺也濒临着失传的危险。

事实上,户撒刀不仅是属于阿昌族的文化遗产,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户撒刀,仍然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话题。

九、阿昌族住哪里?

阿昌族主要居住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语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十、阿昌族地形特点?

关于这个问题,阿昌族是居住在云南、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地形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山地地形:阿昌族居住的地区大部分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较大,山脉起伏不平,山峰陡峭。这种地形对于阿昌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2. 水系丰富:阿昌族地区水系丰富,河流、湖泊、瀑布等水资源众多。水资源的丰富,是阿昌族发展渔业和农业的重要基础。

3. 气候温和:阿昌族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这种气候条件对于阿昌族的农业生产和居住环境都有很大的帮助。

4. 植被茂盛:阿昌族地区植被茂盛,草木丰茂。这种植被条件有利于阿昌族的林业和畜牧业发展。

总的来说,阿昌族地形特点多样,但以山地为主,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植被茂盛。这些地形特点对于阿昌族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