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道 道德经的道德怎么理解?

道德经的道德怎么理解?

一、道德经的道德怎么理解?

道德经所传达的“道德”,是一种基于道德与伦理的哲学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1. 道德就是道道德经的核心观点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根源。因此,道德的实践应当基于对道的理解和追求,寻求道德与生命的真正意义。2. 以无为为大道德经强调,人应当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自由,避免过于专注于物质和功利,否则会导致短暂而空虚的利益。因此,建议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避免过度干扰自然的力量。3. 善与恶不能执着,观念上不分对错道德经认为,“善”与“恶”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存在绝对的善恶,也没有必然的对错。因此,应该超越善恶的二元对立,以较为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不要过于执着于“善”或“恶”。4. 兼容并包道德经倡导的是一种摒弃斗争、追求和谐的社会理念,主张“兼容并包”的态度,包容各种差异,让人们和睦共处。因此,提倡和平与协调,反对战争和暴力解决问题。5. 实践自我修养道德经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取决于他的自我修养。在修养方面,道德经强调要保持快乐、平静、谦虚、诚实、宽容、自律和仁慈等品质,而不是通过强制遵守规则和法律来实现。

二、观看大国工匠后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做到一切完美,自然国家会得到推动。

三、道德的本质是什么?怎么理解道德?

 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本质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多种多样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用这些规范作为准绳;可是要判断已知的道德规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为标准,应当寻找道德以外的淮绳,即道德的目的性.   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认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的.密尔认为这是一个公理,是经验事实.他说:“只有人真正见到这个东西才能够证明这个东西是见得到的,只有人听到这个声音才能够证明这个声音是听得见的,同理,我觉得只有人真正欲望这个东西才是这个东西是可欲的那个意见所可有的证明.”这就是说,快乐之所以是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因为人们在事实上是以此为目的的.对于快乐的可欲性,密尔说:“不是极乐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暂,快乐多而有变化,并且主动的快乐比被动的断然占多数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间有一些片刻的极乐.”人追求的快乐本质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尔反驳责难者道,如果说快乐论是猪的主义,不是功利论者把人降格到猪的水平,而是那些攻击者把人与猪等同起来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人除了享受猪的快乐之外.好象就没有别的快乐可享受似的.   密尔认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于乃是追求快乐的工具.而公道与否的外在标准则是功利.人们认为不公正的行为往往是人的自由权利受到侵犯,或者财产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别得到他应得的东西,或者一个人得到了他不应得的东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为恰好反过来:留重别人的自由和财权,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守约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为必需,还在于人们需要互相帮助,建立友谊,制订契约.社会生活关系决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于确保这种关系.只有无损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证.   那么,既然人人追求快乐,道德的普遍约束力又从何而来呢?这要靠理性的利害权衡,靠人类以往的全部经验.——这是密尔的所谓“联想原理”.“人类由经验知道各种行为的趋势;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并一切道德上规律都是依据于这种经验的.”通过以经验为依据的理性权衡,我们就能知道获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这个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归根到底不过是对最好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和规定.我不说谎,因为我的理性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比说谎带来的好处大得多;我不偷窃,因为我知道,偷窃是要受到惩罚的,况且我也有自己的财产要保护;我反对某些个入侵害公氮因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总之,目的论使我知道我该追求什么,理性让我知道我该怎样追求,由此产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义理解为利己主义,那就错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密尔说:“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义需要行为者对于自己的与别人的幸福严格地看作平等,象一个与事无关而仁慈的旁观者一样.从拿撒勒的耶稣的黄金律内,我们见到功用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象爱你自己.做到了这两件,那就是功用主义的道德做到理论的完备”.根据联想原理,外在事物与人本性的某种愿望有着真实的联系.密尔认为这一自然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人是天然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会感情.这是产生利他主义的心理基础.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会产生出公共利益为他们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的形成使“他们自己的目的和别人的目的变成同一了;至少他们暂时觉得别人的利益就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一切对社会的联系的加强,并社会的一切健康的发展,使人人觉得在实际上顾到他人福利于自己更为有利.这种加强与发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与别人的福利化为一体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变越对别人利益加以实际上的重视.他后来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然重视别人的人”.社会产生合作,合作产生共同利益,继而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这是利他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统一.   因此,密尔主张要尽可能地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合谐一致.他说,要使人们将最大幸福主义作为自己的实践道德,“功利主义有两个训令:第一,法律与社会组织应该使个个人的幸福或利益,尽量与全体利益调合.第二,教育与舆论对于人的品格是有极大的影响力的,在达两方面应该利用这种影响在人心中把他一已的幸福与全体的幸福紧密联结.尤其是,为关顾全体幸福而应有的那种种积极的与消极的行为,应该与他自己的幸福相联系.”   那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该如何实施呢?密尔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有两条途径:第一是利用外部制裁,造成苦与乐同道德之间的伦理联想,从而使遵循道德成为习惯.第二,广泛的社会生活、共同的利益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在个人身上培养一种社会感情即在个人的心目中既有自己的分量,亦有他人的位置.   功利主义由边沁创立,密尔发扬广大,成为体系.尽管今天功利主义作为学派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极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在约翰.密尔的这本著作中,功利主义伦理观发挥的淋漓尽致,其锐利的论战笔调和完备的理论体系,更令人倍加叹服.

四、举例对于道德的理解?

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详细释义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唐 韩愈 《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老子 《道德经》的省称。

南朝 宋 鲍照 《蜀四贤咏》:“闭帘注《道德》,开卦述天爵。” 唐 杜甫 《冬日谒玄元皇帝庙》诗:“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元 倪瓒 《康素子杂言》诗:“《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都讲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转。”《水浒传》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恼犯了你,你因何夜来越墙而过,入来把斧劈我?若是我无道德,已被杀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忽二女鬼现灯下,向僧作礼曰:‘师等皆饮酒食肉……烦师传语主人,别延道德高者为之,则幸得超生矣。’”

五、如何理解社会道德职业道德?

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必然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美德的基本要求。

一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讲道德;

二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敬业、爱岗、奉献;

三是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是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和睦友怜;

四是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善良、勤劳、爱国爱家。

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道德;

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

六、自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五条小看法?

能反省自己,敬业精神,丶遵守本职业的规则,有利他人有利社会,维护和遵照本职业的操守。

七、如何理解道德的安全管理?

道德的安全管理就是配合消防,消防设备配备好。

八、有道德情操如何理解?

与某一个或某一类复杂社会事物相结合的复杂的道德情感倾向。

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系统性、自觉性和概括性,是正确的道德判断、深刻的道德情感体验与坚定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结合,是道德情感的高级表现形式。其产生取决于情感对象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信念,是否具有稳定性。与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一样,它不仅概括着许多较具体的道德情感,而且个人对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道德的标准不一样,道德情操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九、道德经对于反的理解?

道的运行规律,就是“反”字,道在柔弱的状态下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天下万物来自于有,有来自于无。

关于有和无,实在一言难尽,以后我会做专门的解释,这里就简单说一下,一笔带过——有,即可感知,可辨别的物质,包括一切形象,一切现象,一切存在。

无,即不能辨别,无法感知的能量,注意,有并非真有,无不是没有,有和无是大道的两种状态,一体无二,非空非有,有即是无,无便是有,形态不同而已,所以老子会说,有和无“同出而异名”,又说:有无相生。

重点说一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字面上的意思,我先解释一下

反者道之动:道的法则,就是事物的两种属性之间,总是相互向着对立面运行,在临界点返回,如此反复循环。

弱者道之用:道在柔弱的状态下发挥作用

反者道之动,此句结构,是“道之动者反”。意即——道的运行规律,就是这个反字

这里的反,包含三个含义:

①相反,指大道对万事万物的反向调节作用。比如,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②返回。事物永远存在对立的两种属性,两种属性之间永远相互运动、转化,在临界点返回原来的属性。比如,物壮则老。再比如,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举个简单的例子,太阳光在夜晚最弱,然后经历黎明,上午,一点点变强,到正午达到最强,之后一点点变弱,由最强的那一个点开始,反向、返回,也就是返回它原来的属性弱,这样,循环往复,运动不止。同样,人的生老病死,也是相同的变化规律——婴儿至柔至弱,到中年至刚至强,进而进入老年,恢复到至柔至弱。

③反复。道的运行规律,不是单一的一次运动就终止,而是不停的循环往复,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说,天下万物自然生长,我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

那么,我们就要懂得,不要仅仅重视可见的,有形的,外在的事物,对于不可见,不可知,无形的因素,也要足够重视

正因为反者道之动,所以呢,我们做人做要把握好一个“度”字,不要过度把持,也不要过分强求,正所谓,过犹不及,因为一旦事物发展到临界点,很容易走向它自己的反面。所以老子会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因为道的反向调节作用,所以我们就要懂得:凡事应该柔和,不要强势,要随顺自然,不要张扬跋扈,否则,道会让你适得其反,道会让你得到反面。

另一方面,做人做事,不要过度,适可而止就好,如果用力过猛,过于求胜心切,必然走向事物的反面,正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把握好一个度字,守于中,止于善,这样,才可以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融合于一处,得到天道正能量的加持,自然无往不利。所作必成。

正如老子所言,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弱者道之用。道在弱的状态下发挥作用,这个弱又如何理解,怎么把握呢?

弱,非懦弱,非孱弱,也不是虚弱,而是柔弱,柔,就是不强硬,弱,就是不强势,心存善念,常怀感恩,不急躁,不冒进,完完全全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法则,有条不紊,不卑不亢,顺其自然,这样,就是老子所谓的弱,只有这种状态,道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任何状态都不会永远常在,都是暂时的,都在过程之中,我们能够拥有的,也只不过是当下的刹那而已。所以我们不必苦苦强求,紧紧把持,而应该看淡一些,看开一些,虽然努力做事,但不必强求结果,正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就可以了,不必争什么。要知道: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必然。一切结果,都是最好的安排。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十、怎样理解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师生道德也属于整个职业道德范围之内。在校读书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学生不是终身职业,它只是各种职业的预备队。但学生时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他们以后走上各种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