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道 什么是正确的荣辱观? 你认为什么是工作的荣辱观?

什么是正确的荣辱观? 你认为什么是工作的荣辱观?

一、什么是正确的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行为规范。

1、国家荣辱观:

热爱祖国是对人们的首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始终把爱国与否看作是对人们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重要标准。爱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当代中国,公民的爱国集中体现为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2、人民荣辱观: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是否和能否服务人民、是否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判别不同个人、团体和政党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也是一切社会势力在历史潮流中荣辱进退的分水岭。在当代中国,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要坚持以服务、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判别一切思想和实践是非荣辱的标准。

3、科学荣辱观: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带动社会全面进步,从而逐步摆脱落后和愚昧无知、走向现代文明的社会。当前,树立和坚持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树立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你认为什么是工作的荣辱观?

工作的荣辱观,是对职场个人行为表现荣与辱的评价。

以品行端正为荣,以歪门邪道为辱;

以顾全大局为荣,以各行其是为辱;

以崇尚知识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辱;

以热爱学习为荣,以不学无术为辱;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辱;

以爱岗敬业为荣,以消极怠工为辱;

以尽职尽责为荣,以敷衍塞责为辱;

以责任担当为荣,以渎职推卸为辱;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辱;

以创新实干为荣,以守旧空谈为辱;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辱。

三、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职业义务 :含义 职业义务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在道德上应尽的责任和不要报酬的奉献。它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一定职业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又是从业人员对他人、对社会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 

职业权力 :含义 职业权力是指从业人员在自己的职业范围内或职业活动中拥有的支配人、财、物的力量。

职业责任 :含义 职业责任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个人,对他人、集体(班组、部门、单位、行业)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

职业纪律 :含义 职业纪律是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职业良心 :含义 职业良心是指从业人员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职业责任感以及对自己职业行为的稳定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四、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有?

1)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2)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执业谨慎,信誉至上,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

3)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

4)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5)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6)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

7)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

8)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五、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

(一)师德文化现象

师德文化现象是指在教育实践及其体验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表达和体现系统,内含相应的师德观念意识、原则规范等。主要体现为两大方面:

一是关于教师职业的意义领域;二是教师职业的原则和规范领域。

(二)师德品质现象

师德品质现象,表现为教师个体或群体在教师职业价值意义、原则规范等方面的内在获得及外在体现,它是“行道”(追寻一定的职业生活意义和履行职业规范等)所得(形成的内在意识或自身的行为习惯等)的结果和体现,具体反映和表现一个教师师德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水平。通常是以师德意识、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等方式存在和表现出来。

(三)师德活动现象

师德活动现象,即教师个体或团体在职业活动中,受一定善恶观念和行为规范支配所进行的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如道德行动、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活动等。

六、儿童道德发展的范畴是?

(1)儿童的道德发展既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强度影响。换言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人的自然天赋与相应的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儿童的道德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自主的理性思维发展过程。儿童是自己道德观点的构造者。

(3)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七、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范畴是什么呢?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他的基本范畴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

1.正直无私。

2.忠诚守信。

3.仁爱互助。

4.勇敢进取。

5.敬业好学。

6.勤劳节俭。

7.谦虚谨慎。

8.遵纪守法。

9.文明礼貌。

八、属于职业道德范畴的是?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1)职业道德意识修养;(2)职业道德行为修养。具体说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理想知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习惯六个方面。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

(2)既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又是激励教师实现某种职业道德目标的动力:职业正义感。

(3)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根本目的:职业幸福感。

(4)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否具备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问题: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6)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7)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加强学习。

(9)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慎独”。

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2)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3.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1)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教师威信、教师幸福。

(2)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核心内容:落实或践行教育公正与教育仁慈。

(3)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正反两个方面。正面:教书育人;反面:不要误人子弟。

(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志:教师公正。

(5)教师公正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个学生。

(6)教师公正的内容:坚持真理、秉公办事、奖罚分明。

(7)教师威信的内容: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起码尺度:严谨治学。

(2)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3)推动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力量源泉:热爱学生。

(4)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的重要表现:热爱学生。

(5)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热爱学生。

(6)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了解学生。

(7)严格要求学生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

九、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还是什么?

荣辱观古已有之。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

“荣辱”和荣辱观的含义。“荣”和“辱”是两个相对立的道德基本范畴。“荣”,即光荣、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荣誉不是虚荣,更不是野心和荣宠。“辱”,即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荣”和“辱”的范畴基本上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指向:其一是来自于社会上的评价;其二是思想和行为主体自身的主观感受,亦即对社会褒贬评价的心理体验。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通俗地说,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光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辱。荣辱观是道德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十、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

③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④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