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道 道德经无为原话? 道德经无为章感悟?

道德经无为原话? 道德经无为章感悟?

一、道德经无为原话?

原文为:“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出自于《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这句话意思是:把自己当作无为之人,尔后自己每做的一件事,都能充分证明自己是有所作为的。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能够使自己身处局中而不受局迷,能时刻保持一颗清醒到的头脑。

二、道德经无为章感悟?

最好的领导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领导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领导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领导者,人民轻蔑他。领导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会相信他,最好的领导者是多么悠闲和从容不迫。

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却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三、道德经无为无所为意思?

如果能够做到顺任自然,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

四、道德经16课无为释文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

五、无为不争的诗句道德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六、道德经无为而有为则可为?

我们每时每刻忙忙碌碌,不知道在干些什么,做了不知道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都是困扰我们这些人多年的问题,事实上,不外乎吃喝玩乐,为生活而劳碌。

《道德经》中说,无为才能有为,有为而无为,哲学的思维思想很抽象,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种思想确实为我们所用,所不能为也。

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的,总是无时无刻的为自己能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却总是想有所为,可结局总是无所作为,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老子告诉我们,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处众人之下,成众人之上,无为而有所为。

“无为”是一个哲学概念,不能从字面去理解。

无,在哲学上表示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意思是一种不显形、不着痕迹的东西。如《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可见,“无”不等于“没有”。

为,指行为、作为。

无为,指一种“顺应自然”的作为。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以书法艺术举例。书法家毕生苦练,是“有为”。当他掌握了规律、艺术水准足以驾驭书法的时候,写字时不再在“技法”上人为地刻意地“作为”,一切顺乎“笔意”,其作品才算得上“自然天成”。

人们在改造自然、改变社会的“作为”中,同样要顺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主观妄为、不该为而为之就会失败。无为是有为的否定,也是更高层次的有为。无为与有为是对立统一关系,假如一味地强调无为,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消极泥坑。

七、道德经的无为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的无为感悟及体会: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价值影响

《道德经》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八、道德经无为的名词解释?

“无为”是一个哲学概念,不能从字面去理解。无,在哲学上表示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意思是一种不显形、不着痕迹的东西。如《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思是,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可见,“无”不等于“没有”。为,指行为、作为。无为,指一种“顺应自然”的作为。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九、道德经中关于无为的三篇?

《道德经》第三篇侧重点是对“无为之治”的解释。什么是无为之治?是效法天地大道(天地规律)管理天地万物那样:管理者既要内心至虚至静,没有私心杂念,不被虚名、财货、权利等外物所累,又要给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道德经》第三篇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解读:不崇尚圣贤之人,让百姓不去争虚名。这是为什么呢?崇尚贤达之政漏洞太大,容易被奸诈邪恶之徒利用,造成泛泛空谈的社会风气。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解读:管理者不以难得之货为贵,不为财货所累,买官卖爵的不良风气就不会形成,百姓税赋小,生活就能富足。百姓生活富足,谁会铤而走险为盗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解读:不让伪德伪学出现,百姓就能不被虚仁假义迷惑,民心就能不乱而淳朴善良。伪德伪学往往是奸诈邪恶之徒的遮羞布,仁义礼教往往被权贵利用,人权自由往往被垄断资本利用。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解读:所以圣人治国理政:净化民众的心灵,不被伪德伪学迷惑;满足百姓的温饱,让百姓生活富足;减少百姓的争志;强健百姓的体魄。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让使百姓不被伪德伪学迷惑,没有不合道的争心争欲,让那些拥有伪德伪学的人不敢蛊惑他们的心智,这就是无为之治,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

总结:《道德经》倡导一种什么样的治国理念呢?说的通俗易懂点,就是效法天地规律管理天地万物那样,让管理者既要为天下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又要内心至虚至静,不被名、利、财货等外物所累。仁义之政和西式民主是把双刃剑,漏洞太大,容易被奸诈邪恶之徒利用,成为危害天下百姓的凭借。道家文化属于战略文化,教给管理者怎么来治国理政。法家文化是战术文化,用制度来惩恶扬善,保障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两者缺一不可,因道成法,代表天下百姓的利益,为天下百姓而作,是长治久安之道。公平公正、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思想才是道家文化真正的传承。

十、为什么无为而治道德经?

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

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

先秦时代关于选贤用能的学说已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各诸侯国争用贤才也形成必然的趋势。

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百家诸子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

不过,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