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道 庄子道论与老子道论的主要差异?

庄子道论与老子道论的主要差异?

作为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讲“道”, 但他们心目中的“道体”却截然不同。“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老子》开篇所讲述的就是老子心目中的“道”,亦即“道”之“体”。它是世界的本根,也是世界的本体。世界和人类的一切玄机奥妙都从这个既可视为“无”也可视为“有”、徘徊在有无之间的恍兮惚兮的“道体”中产生出来。

《庄子·逍遥游》开篇也描绘了一个既有鲲鹏这样的大鱼、大鸟也有蜩和学鸠这样的小虫、小鸟的世界,这虽然不是一个实际景物的客观描绘,却是一个本真的世界,一个“有”的世界。不仅“有”,而且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这是一个“物”的世界,一个万“物”并呈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混沌的整体。“物”各有形、有象、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而且永动不息……所有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庄子的整体世界观念和人类观念与老子迥然不同。

如果说老子这一观念是在其冥思中形成的,并且将其冥思中的世界当作世界的本体,庄子的这一观念则是在其感官感觉及其印象的基础上通过主观想象而形成的,并将这样一个世界当作本真的世界和世界的本体。

为了从整体上理解老子之“道”和庄子之“道”的联系与差别,细致而深入地理解庄子下面这段话是十分必要的。庄子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在这里,庄子概括了“道”的三个层次:其一是“未始有物”的层次;其二是“有物而未始有封”的层次;其三则是“有物、有封而未始有是非”的层次。

通过细致体味老子对“道”的论述可知,老子的“道”实际是在前两个层次上构成的。从人类认识论(“知”)的角度看,“未始有物”(“无”)是人类认识的起点,也是人类认识的终点,所以庄子说这个层次的认识是“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当人类有了“物”的感觉,但当这种感觉还处在老子所说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的状态时,“物”还是没有边缘的,“物”与“物”之间还是没有界限的,还是混沌一片的(“未始有封”)。以上两个层次,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之始”(“无”)和“万物之母”(“有”)的层次。老子的“道”主要停留在连接这两个层次的中间地带或过渡地带,而庄子的“道”则主要停留在第三个层次上。在这个层次上,人类不但已经有了“物”的感觉,而且对“物”也有了形体的感觉,“物”与“物”之间有了鲜明的界限,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各种不同的“物体”。

为什么庄子仍将这一个层面上的世界感觉称之为“道”呢?因为这种感觉仍像一个其大无比、变化着的巨幅电影画卷,具有整体性。整个的宇宙和世界,其中也包括整个人类社会,是以一个有机整体的形式呈现在人的自由想象之中的。一旦人对不同的物体有了不同的价值感觉,“物”与“物”之间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人对这些不同的物体有了各自不同的感情态度,这个世界就不再是一个混融无间的整体了,作为宇宙整体的“道”也就不是完满无缺的了。总之,老子和庄子的“道”体现的都是宇宙、世界,其中也包括人类社会的整体性,但他们心目中的“道”的具体形态却是有严格区别的。

因为庄子之“道”不同于老子之“道”,庄子之“道”是在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后,由宇宙万物所构成的一个具体生动的自然世界,一个存在着诸多“物个体”(以个体形式存在的物)的世界,所以,在庄子哲学里才有一个“自由”的问题。“自由”,永远是个体的“自由”,而不是宇宙整体的“自由”。宇宙整体只有一个“存在”的问题,一个“无”和“有”的问题,而没有“自由”的问题,所以,老子哲学中体现宇宙整体、人类整体的“圣人”、“圣王”没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无为”是其基本存在方式,“无为而无不为”则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到了“物个体”或“个体人”层面,“自由”才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对于“物个体”,宇宙整体只是一个空间,而在其过程中则是一个时空结构。“物个体”只有在宇宙空间或时空结构中才有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自由”,这就出现了一个有没有自己存在的空间以及空间大小的问题,即“自由”的问题。